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
The Tai-ji, Inner Alchemy and Kungfu Practice of
Master YUEN Hong-chau

主頁主頁  博士簡介博士簡介  學會簡介學會簡介  太極拳太極拳  內丹內丹  養生氣功集養生氣功集 
論文論文  功夫篇功夫篇  傳媒訪問傳媒訪問  道學講座道學講座  診症時間及聯絡方法診症時間及聯絡方法 

Tai Chi Yuen.org 道學講座 返回
從精氣神到性命雙修

    養生術的起源甚早,嚴格來說,人類為了生存,並要求健康地生存,就會發展出各種各樣的養生術。所以,養生術本身並非道教所獨有,但養生術又不能與道教分離;因為,我國養生術在天地人三者關係上,即人與自然的存在關係上,建構出非常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體系,而這些體系,也同樣是道教的基礎理論和發展模式。道教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原則,其理論源自先秦道家;所以,從文化的發展看,中國的養生術就是道教的養生術,以道家思想為其理論資源。而養生術又可分為兩個發展方向,其一是歸類於後來的中醫體系當中,另一則匯入內丹學的小乘範疇。

    不論中國醫術或內丹部份的養生術,精氣神的觀念自古已有;而且,精氣神的鍛煉中,又以煉氣為重點。中國人認為,氣是萬物之所由生,有氣則生,無氣則死。[1]精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有物質基礎。神是氣之精純者,是人煉氣的終極追求。

    最早而又明確地教人煉氣的出土文獻,是《行氣玉佩銘》。據考據,此銘文是公元前380年左右戰國中期流行的煉氣功法。[2]因此之故,我們可以把養生術的萌芽期界劃在春秋戰國時期。不過,這是以出土文獻來定位;可以猜想,養生術遠於春秋戰國時期及更早就經已出現。《行氣玉佩銘》是煉氣養生,但同類型的修煉方法,例如吐納、導引、食氣、胎息等,都屢屢散見於古代典籍中。先秦方仙道的修煉方法,大概有行氣、服食、房中三大家,直接言內丹的修煉者,尚未萌芽。但這些修煉方術已存在着不少內丹理論與實踐方法,是內丹發展的醞釀期。修煉術在當時來說,分兩個層面發展。其一是,修煉與信仰相結合,修煉只不過是追求成仙的手段。另一是,士人在天人關係上有所覺知,借修煉以明大道。從不同的層面所存在不同的修煉模式看,煉氣思想中已存在着某程度神仙觀念的確立。這些龐雜的思想與修煉方術,雖無完整體系的形成,但已為後期內丹道的確立提供寶貴的資源,從內丹道的延伸,養生術隨之而有很大的發展。如果就肢體屈伸以導氣行血來存養健康身體的話,則古文獻亦有記載中國四千年前的堯帝時期就經已出現的導引術。[3]

    《行氣玉佩銘》只有四十五字。原銘文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機舂在上,地機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羅振玉版本)。[4]這明顯是古代氣功的一種。全部份成五段。(一)「蓄」:把氣深深地從外吸到體內。(二)「伸」:把氣向下延伸。(三)「定」:讓氣定在小腹,保持住這個狀態,便是「固」。(四)「萌」:那是物極必反,靜極而動的結果,定後自然有真氣出現,故曰「長」。(五)「退」:指真氣,靜極復動之氣非有為之氣,是內氣萌生。從背正中線的督脈上引頭頂,整個工夫完成。

    這個功夫重點在於「固則萌」。萌是指「真氣」萌生,為何可以呢?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我們日常所呼吸的氣,是有形的氣,有形的氣經過身體的造化可以變成無形之氣,另外,通過鍛煉也可以促進無形之氣的產生。所謂「真氣」,即「無形之氣」。人體中所存養而備用的氣,不是有形的,卻是無形的。我們之能夠調整免疫功能,驅除病邪,都是利用了無形之氣。我們在日常生活所耗損的也不是有形之氣,而是無形之氣。當有形之氣儲備充足,身體便能產生「質變」,通過「氣多能生液,液多能生氣」的體內造化,無形之氣即真氣便會萌生,這句「固則萌」的意思也在此。這個工夫簡單易做,能在古代以銘文記載,應是珍貴的功法。如果用現代文字去演繹,很簡單:雙腳平肩站立,雙手輕貼小腹,眼微斂,神內收,深深吸氣,導引至小腹,氣息定住,心數三至五秒,自會感覺小腹充實,腰腎之間出現一股暖流,徐徐往上升,然後呼氣。再吸氣做第二次,每天做二十次,自有意想不到的醫療效果。

    從文化思想的發展中看中國養生學的發展也是有迹可尋的。在先秦諸子來說,最突出的是老子,他不但是道家思想的主導人物,影響範圍包括了養生部份;他也是道教思想發展的奠基者,從「致虛守靜」[5]的工夫到「長生久視之道」[6],一直在啟發後世有關身心修煉的養生學,與及追求性命超越的內丹學。老子所提倡的「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7],及「清靜為天下正」[8]等思想,明顯是中醫理論的基本精神,這些治病及養生原則,都在《黃帝內經》裏看到。[9]繼老子之後,莊子也有不少對修身養生的記述。例如「真人之息以踵」[10],啟發了煉氣工夫中對真息之修煉。「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的「坐忘」法,[11]打開了道家打坐的基本功。又「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12]帶出有形有聲之知覺層面到無形無象的非知覺層面的過渡,到達那極之純粹的內在觀照,給予後世內丹家在真炁的把握有極重要的指引作用。更重要的是,莊子提出了「神將守形,形乃長生」,[13]肯定了通過打坐確能令形軀身體轉變,達致長生不朽的終極境界。

    《管子》也為我國養生學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思維方向。它把心放在身體之最高位置,心是主宰九竅以至體內運化輸佈之最高機關,心以道主之,而九竅則跟循其理而運化:「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14]又說「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15]相對地說,心之主宰以無為為之,其他身體機能則跟循這個無為的師令有為地執行。這種形上形下的貫通,為後世以心性修煉來達致存養生命的追求奠定穩固的基礎。[16]這種思想體現在《黃帝內經》及基礎的中醫理論之中。[17]更值得注意的是,《管子》提到「精」和「氣」兩觀念,認為氣是形軀身體的存養要素,[18]精則是氣的基礎物質。[19]從人的構造來說,「精」和「氣」率先被引用作變現的基礎元素,「精」更比「氣」細微,是「氣」的組成要素。其實,「精」之觀念遠自新石器時代已有,它是很古的思想,古人認為萬物皆有精,古人佩玉是反映了其對精的看法,玉為積精最多的物質,考古發現玉在遠古已為人喜愛。「精」和「氣」這兩個重要觀念都被日後道教經典所發揮,例如東漢《太平經》就有「愛氣專神重精」,《老子想爾注》和《河上公章句》均主張精氣神合一,明顯把「道」與「氣」等同,並作為萬物造化的基本要素;[20]再往後可見五代陳摶提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確立內丹修煉圖式。[21]另外,《管子》把人之生成寄托於天地的造化,即精與形的和諧結合才得以生成,謂「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見,其徵不醜。平正擅匈,論治在心,此以長壽。」[22]很明顯,人之長壽之道,必在「和」的狀態下,加上心的無為主導下完成。在這個系統下,不單是人如此,萬物亦同,「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23]所以說,「氣」與「精」兩個觀念,與道在衍生萬物的時態非常接近,進而言之,「氣」可以說是道的別稱,故云:「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過知失生。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化不易氣,變不易智,惟執一之君子能為此乎!執一不失,能君萬物。」[24]由於「化不易氣」,人在內丹工夫下的形軀變易,就是氣的造化而已。所謂聖人,是指此「精」「藏於胸中,謂之聖人」。[25]得道者,也就是內蘊這顆精氣。此精氣說,成為稷下道家的思想特色,並為後世道教徒修煉上提供實實在在的追求對象。

    透過精氣神的開展,道教內煉工夫掌握了以精氣神為核心的哲學支柱,給予實際修行一個很重要的理論依據。《黃庭經》就藉着存思工夫去體會人體內在精氣神的演化,例如「泥丸百節皆有神,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26]腦部泥丸宮由「精根」煉至泥丸之「神」,都承着精氣神三層演煉的工夫。葛洪對形神的理解更明顯在精氣神的基礎發展出來,他說「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形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27]形軀在精氣神三層演煉上放置於最低層,神為主宰,氣為能動之源,形只不過是精的累積。陶弘景提出「仙是鑄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28]認為通仙包涵了精氣神之互相轉化,最後能達致心神層面上的感通活動。孫思邈也用這種理念,認為「夫身為神氣之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死焉」。[29]漸漸「神氣」成為生死的決定因素,身體要由神氣護命,神氣需要形軀依附,演變成「性命雙修」的主流系統。

    傳統所謂「性命雙修」,指「修性」與「煉命」共同兼顧。「命功」是指形軀的鍛煉,把世俗的形軀通過有系統的的鍛煉程式作出轉化,質變而為純陽之體。「性功」又有兩重意義。其一是,相對於「命功」的物質性陳述[30]而提出對心性的修煉,主要是通過心性工夫去重現先天本有的道德主體;[31]另一種說法是,在靜功打坐過程中,採取無為功夫,以體內性光滿注為究竟,不講求「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時」[32]等跟隨體外大宇宙的變化而作適當的工夫調整。[33]這個性命雙修的實踐模式,在唐末五代由鍾離權和呂洞賓兩師徒大力提倡,至北宋演變為偏重「性功」為主的北宗 [34],及側重「命功」為主的南宗 [35],各顯特色,再細分而為東南西北中等支流。在明清之際,性命雙修仍是主流意識,只是性功較為流行。

    內丹道發展至性命雙修,是宗教修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統攝和總結。中國幾千年文化在形而上及形而下兩大思想傳統的帶領下,形與神的關注與及兩者之間的貫通在思辨上從未休止,從修行到體道,氣是形與道的中介物質,煉氣可以轉變形質,又可以借元氣的得着而體道,修氣即修道。元氣自身,又是人先天本源之性所現處,此無污無染之先天一炁,隨着性光所現而為修性之究竟。體道的最後階段可成仙,然而,成仙卻消融了形與神兩者的分歧,性要借命來依附,命要得性才有靈,[36]成仙是有無相即、性命相即、形神相即及身仙相即。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形上形下,在道教性命雙修的實踐上,成為可貫通的、可落實的型態,本體與現象本身,再不是截然分割的關係,煉氣就可以實現本體即現象,現象即本體。更重要的是,道教藉着性命雙修,得到安身立命的落實,煉氣得道,既保存宗教性的高遠超越,又具備現實性的親切可靠,在養生的層面上,又不會太高深莫測,人人皆可成仙,人人可盡天年。

(完)

本文作者:袁康就

此文為2003年3月8日澳門道教協會道學講座之提綱 。


[1] 《管子‧樞言》:「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有名則治,無名則亂,治者以其名。」

[2] 根據近代郭沫若的考證,見《奴隸制時代》。

[3] 《呂氏春秋‧古樂》:「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堯帝距今約有四千多年,百姓因其筋骨不利而舞動身體,以達導引行氣之效。

[4] 郭沫若版本寫「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古字「幾」、「機」同。

[5] 見《老子》第十六章。

[6] 見《老子》第五十九章。

[7] 見《老子》第六+四章。

[8] 見《老子》第四十五章。

[9]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有「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都受到老子思想中「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影響。

[10] 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11] 見《莊子‧大宗師》。

[12] 見《莊子‧人間世》。

[13] 見《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14] 見《管子‧心術上》。

[15] 同上。

[16] 譬如性命雙修的傳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之重要的部份,心性修煉與形軀之鍛鍊二而一、一而二,不可或缺。心性修煉為形上境界之追求,而形軀之鍛鍊則為物質上的變異,屬形下;性命雙修是傳統文化中具形上形下相貫通特色。

[17] 中醫認為情志可以生病,《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云「主明則下安」及「主不明則+二官危」,可以理解心在人體的主要位置。

[18] 《管子‧心術下》:「氣者,身之充也。」

[19] 《管子‧心術下》:「一氣能變曰精。」《管子‧內業》又說:「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20] 《老子想爾注》有「道氣常上下,經營天地內外」。《河上公章句》有「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可以知道,此兩種道教經典經已繼承前人有關「道」、「氣」和「精」的觀念。

[21] 陳摶在華山刻「無極圖」,分五層,由最底層「玄牝之門」開始,教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以「煉虛入道」臻至與道同體的境界。此精氣神三者,成為後世內丹思想的基本修煉對象。

[22] 見《管子‧內業》。

[23] 見《管子‧內業》。

[24] 同上。

[25] 見《管子‧內業》。

[26] 見《黃庭內景經‧至道章第七》。

[27] 見《抱朴子內篇‧至理》。

[28] 見《華陽隱居集》。

[29] 見《存神煉氣銘》。

[30] 「命功」以轉化形軀為目的,《靈寶畢法‧中乘長生不死》有「體色光澤,神氣秀媚,漸畏腥穢以沖口腹,凡情凡愛心境自除,真氣將足而似常飽,所合不多,飲酒無量,塵骨已更而變神識,步趨走馬,其行如飛,目如點漆,體若凝脂,紺發再生,皺臉重舒,老去永駐童顏,仰視百步而見秋毫,身體之間,舊痕殘,自然消除,涕淚涎汗,亦不見有,聖丹生味,靈液透香,口鼻之間,常有真香奇味,漱津成酥,可以療,人疾病,遍體皆成白膏,上件皆玉液還丹煉形之驗」,都指出丹道在物質性的形軀有其客觀上的証驗。

[31] 道教所講的「道德主體」,是根據老子道德論,是本源清淨、無為本有的自然,與一般儒家所講之仁義有所不同。

[32] 《鍾呂傳道集‧論四時第五》:「鍾曰:『身中用年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時。蓋以五臟之氣,月上有盛衰,日上有進退,時上有交合。運行五度而氣傳六候。金、木、水、火、土,分列無差。東、西、南、北、中,生成有數。煉精生真氣,煉氣合陽神,煉神合大道。』「年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時」是鍾呂丹道在造命上的工夫,一般以此為「命功」修煉上的特色。

[33] 例如《太乙金華宗旨‧逍遙訣》便認為「今回光內照,不隨物生,陰氣即住,而光華注照,則純陽也。」此與《靈寶畢法》以午時離卦交媾龍虎,咽津勒陽關有別。

[34] 北宗乃王重陽所創。

[35] 南宗由張伯端開立。

[36] 呂祖《敲爻歌》:「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達命宗,迷租性,怕似鑒容無寶鏡。」

© 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 1999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