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
The Tai-ji, Inner Alchemy and Kungfu Practice of
Master YUEN Hong-chau

主頁主頁  博士簡介博士簡介  學會簡介學會簡介  太極拳太極拳  內丹內丹  養生氣功集養生氣功集 
論文論文  功夫篇功夫篇  傳媒訪問傳媒訪問  道學講座道學講座  診症時間及聯絡方法診症時間及聯絡方法 

Tai Chi Yuen.org 道學講座 返回
道教內丹的發展及其功法研究

內丹氣功揭秘之一:道教內丹的發展及其功法研究

    「氣功」,是一個現代非常流行的詞語,它泛指吐納、導引、存想、內丹、禪修、甚至一些與特異功能拉上關係的法術等。與其說它是「氣功」,不如採用其正確的講法:「內丹修煉」。

    最古老的「氣功」文獻是《行氣玉佩銘》:「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機舂在上,地機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羅振玉版本)。這個功夫重點在於「固則萌」。萌是指「真氣」萌生。所謂「真氣」,即「無形之氣」。我們日常所呼吸的氣,是有形的氣,有形的氣經過身體的鍛鍊和造化可以變成無形之氣。

    所謂「天機舂在上,地機舂在下」,是採取大小宇宙與道同一為其理論基礎。有萬古丹經王之稱的《周易參同契》,就用了這個理論基礎闡示內外丹的可能性。《周易參同契》運用大量納甲說、十二消息說,講述陰陽變易之理及內外丹周天火候的形成,例如「三月出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方喪其明」,這明顯是「天人相應」思想,內丹修煉便出現了「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時」的理論體系。

    先秦方仙道的修煉方法,大概有行氣、服食、房中三大家,同類型的修煉方法,例如吐納、導引、食氣、胎息等,都屢屢散見於古代典籍中。直接言內丹的修煉者,尚未萌芽。這些修煉方術已存在著不少內丹理論與實踐方法,是內丹發展的醞釀期;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是較為詳盡的內丹典籍。同期有魏華存夫人的《黃庭經》,已呈現出單煉內氣便能長生的思想。《黃庭經》藉著思神守真、積精累氣為要訣,存思黃庭,煉養丹田,把腦部泥丸宮由「精根」煉至泥丸之「神」:「泥丸百節皆有神,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精」和「氣」這兩個重要觀念自古已有,至東漢《太平經》就有「愛氣專神重精」,《老子想爾注》和《河上公章句》均主張精氣神合一,明顯把「道」與「氣」等同,並作為萬物造化的基本要素;[1] 再往後可見五代陳摶提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正式確立內丹修煉圖式。 [2] 晉葛洪仍沿襲秦漢以來服食金丹為達致長生的不二法門,認為草木只可以延年卻病,不可長生,非外丹不能成仙。[3] 魏晉南北朝以內煉與治病相給合,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包括了行氣、服食、房中、辟谷、飲食、日常修持及道德操守等多方面的配合。養生延年與煉氣成仙都是同一系統的項目,以煉氣卻病如「六字訣」功法,及《小有經》之「十二少」及「十二多」一直至今廣泛流傳,公元六世紀的孫思邈仍沿襲煉心修性結合煉氣方式,他的《存神煉氣銘》云:「夫身為神氣之窟穴,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氣。」存神煉氣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攝心靜慮」。「攝心」可以「安神」,「安神」可以「氣海充盈」。唐初,對於心神的修持在煉氣工夫所呈現的重要性,可以在司馬承禎的《坐忘論》裡看到:「不入於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則道自來矣。」《天隱子》又云:「坐忘者,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這一段關乎修煉的說話,明顯源自莊子「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是謂坐忘」的思想。這個由煉氣在於存想,存想在於心安,心安在於坐忘等一系列工夫,發展而為後來「性命雙修」的「性功」系列。五代鍾離權和呂洞賓建立較有系統的修煉模式和理論體系,極力提倡「性命雙修」,影響著整個內丹文化的發展。北宋北宗王重陽力主以性兼命的丹法,直接修性而不用修命,就可自然了命,「明心見性」成為內丹最後階段的別稱。相對地,同期的南宗張伯端在修丹的步驟上,主張先煉命後修性,他強調「真意」為媒,《金丹四百字》開宗明義就直指真意的重要性:「真土擒真鉛,真鉛制真汞,鉛汞歸真土,身心寂不動。」真炁的萌生,無「土」不立,是結丹的關鍵,《悟真篇》說得很清楚:「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歸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是知太一含真炁,十月胎圓入聖基。」這段文字令人回顧《周易參同契》的「三五與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的確,自魏伯陽到張伯端的一千年中,「取坎填離,返坤還乾」那玄秘的背後,一直是丹家所要追問的重點。不過,即使南宗繼承五代鍾呂丹道的煉命工夫,最後階段仍要用「性功」總結整個內丹修煉,正如呂祖《敲爻歌》云:「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達命宗,迷祖性,恰似鑒容無寶鏡。壽同天地一愚夫,權握家財無主柄。性命雙修玄又玄,海底法波駕法船。」明清之際,基於全真龍門派的影響,丹家沿襲以「修性即了命」的簡易法門,直至今天仍以「性功」 [4] 為主流。

(完)

本文作者:袁康就

此文為2003年4月6日蓬瀛仙館道學講座之提綱 。


[1] 《老子想爾注》有「道氣常上下,經營天地內外」。《河上公章句》有「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可以知道,此兩種道教經典經已繼承前人有關「道」、「氣」和「精」的觀念。

[2] 陳摶在華山刻「無極圖」,分五層,由最底層「玄牝之門」開始,教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以「煉虛入道」臻至與道同體的境界。此精氣神三者,成為後世內丹思想的基本修煉對象。

[3] 《抱朴子內篇‧金丹》:「雖呼吸導引,及服草木之藥,可得延年,不免於死也;服神丹令人壽無窮已,與天地相畢,乘雲駕龍,上下太清。」

[4] 此「性功」是指煉命工夫的「命功」中,取其簡易工夫修煉。傳統鍾呂丹道以大小宇宙同一之理,講究外在大宇宙對人身小宇宙之影響,從而有「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月中用時」的修煉模式;此「性功」既不講求卦爻,又不理會外在大宇宙對人身的影響,只要定中出現陽神,體內「金華」滿盈便可,例如《太乙金華宗旨》便是此類工夫。

© 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 1999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