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
The Tai-ji, Inner Alchemy and Kungfu Practice of
Master YUEN Hong-chau

主頁主頁  博士簡介博士簡介  學會簡介學會簡介  太極拳太極拳  內丹內丹  養生氣功集養生氣功集 
論文論文  功夫篇功夫篇  傳媒訪問傳媒訪問  道學講座道學講座  診症時間及聯絡方法診症時間及聯絡方法 

Tai Chi Yuen.org 道學講座 返回
河圖洛書在內丹修煉的運用

    河圖洛書在道家術數中非常重要,很多事物規律以此為疇算之根據,道教中醫、內丹、曆法,以至風水等,都有著河洛的思考元素。河圖、洛書之名,最早見於《易繫辭傳》「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另外《論語‧子罕》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禮記‧禮運》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等。這些文獻所記之河圖洛書都帶有神話意味,據說河洛神話出自於《孔安國傳》:「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弟之,以成九類。」五代陳摶曾以河圖洛書傳世,授之與種放,再四傳至劉牧。 [1] 劉牧據之著《易數鈎隱圖》,後來朱熹撰《周易正義》,把河圖洛書列於卷首,河洛從此廣為人知。

(一)河圖

    《繫辭傳》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又云:「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河圖」中的白點代表奇數、天數,計二十五個;黑點代表偶數、地數,計三十個,共五十五個,按照「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的方位排列。所以,河圖的五行位置安排是:一與六共宗,居北;二與七為朋,居南;三與八同道,居東;四與九為友,居西;五與十相守,居中。而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是相對於天陽地陰之排列,故一三五七九為天數,二四六八十為地數。於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行的配置,即成順序相生,由東到南為木生火,由南到中為火生土,由中到西為土生金,由西到北為金生水。左旋一周 [2],得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合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成為河圖之全數。

    在內丹的修煉中,我們不難發現先天數的應用,主要原因,是「逆修成丹」的過程,是後天的人,所要返回的就是人的最初本源狀態,何謂人的本源狀態呢?那就要問:人的先天數是什麼?人之所以為人,是後天。這個後天的人本具著使其為人的先天數;而河圖就被認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初數理。以河圖為內丹返本之數,有以下兩條最為常見:

    其一,有關「三家相見」的河圖應用。

    《悟真篇》云:「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歸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是知太一含真炁,十月胎圓入聖基。」這是張伯端言內丹的一首詩。內丹的修煉主要是從後天逆返至先天,先天之數就是河圖數。五行原始的排列,若以生數求之,正是木三生火二,合共為五;金四生水一,合共為五。土亦為五,天干為戊己,居中。三組五合,則可見丹,真炁開始泛現。其工夫是以戊己土的真意為主導,使水火相合。水,由金而生;火,由木而生。金木是材料,水火是兩種材料所產之物。水火既生,水中有真炁,火中有真液,即真龍真虎;但真龍真虎須由真意作媒使兩者交媾。交媾後得丹胎,十月溫養而後胎圓,入聖超凡。

    真意在內丹的實現非常重要。它是成就丹頭種子的主要元素。內丹靠真意製造先天炁,神入氣中,體內凝定,恍恍惚惚,然後金華泛現,張伯端《金丹四百字》云:「真土擒真鉛,真鉛制真汞,鉛汞歸真土,身心寂不動。」鉛汞是腎氣和心液,真鉛是腎氣中的「真一之水」,真汞是心液中的「正陽之氣」,真鉛真汞兩者的交合,主要是以真土為之,真土就是真意,真意使「真一之水」及「正陽之氣」交合,便能得丹,這種情況都在恍惚混沌之中完成;也只有寂然不動的「入定」狀態,太極動而生陽,真炁才能出現,故云「身心寂不動」。

    其二,有關「丹頭種子」的追求。

    張三丰<大道歌>云:「劍已全,採真鉛,採取鴻濛未判先。若還來得後天氣,只是將他命卻延。二七時,有真機,神州赤縣當求之。法財兩用若求得,就好切思細詳別。粉紅雲,野雞色,唇若塗朱膚似雪。聰明智慧性溫良,神光漆珠發純黑。」人之命屬後天,所運作之氣都是後天氣。從後天返先天,必須通過玄牝之門。玄牝之門是太極狀態,是「鴻濛未判」,一炁未分。此一炁,便是先天一炁。神州是腎,赤縣是心。先天炁來源於心腎之交,行「二七」之數。

    二七是河圖中火之生成數,火即心,陽炁的泛現在心,神入氣中,自然出現丹頭種子。《黃庭外景經》云:「黃庭真人衣朱衣,關元牝籥闔兩扉。幽闕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氣微。玉池清水上生肥,靈根堅固老不衰。」「黃庭真人」是指心神,心屬火,紅色,此真炁出現猶似穿上朱衣的真人。丹田有此真炁,且愈積愈多,則口中津液愈多,咽之可以使人長生。此心上真炁,是先天炁,必行二七之數得之。張三丰<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亦云:「意者,神之使也。神氣既媾,而太極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氳化生,而謂為七二之數。」此七二之數,或二七之數,皆同。即在太極狀態之位定後,氤氳化生而成。張三丰<詠先天鼎>云:「二七誰家女?眉端彩色光。人皆貪愛欲,我看是親娘。一點靈丹透,渾身粉汗香。霎時干我汞,換骨作純陽。」要做到純陽之體,脫胎換骨,就需由汞中求取真炁,此就是「二七誰家女」的居地,由於心以離卦得坎中陽所填,故以心之居所言之。離為中女,故言「誰家女」。二七在河圖作為數之指示,若以數言實修工夫,則張三丰<煉丹火候說>有更清楚的說明:「斯時也,於此念中,活活潑潑,於彼氣中,悠悠揚揚,呼之至上,上不沖心,吸之至下,下不沖腎,一闔一辟,一來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漸漸兩腎火蒸,丹田氣暖,息不用調而自調,氣不用煉而自煉。氣息既和,自然於上中下不出不入,無來無去,是為胎息,是為神息,是為真橐龠、真鼎爐,是為歸根複命,是為玄牝之門、天地之根。」此一七至二七之數,落於實修日數七天及十四天,至十四天自然兩腎之氣暖熱,在無來無去、綿綿若存的氣息中泛現先天之炁。然內丹有百日築基,三百日胎仙圓的說法。 [3]此一百與三百等數字,皆來自大宇宙運轉之數,尤其是三百日結丹之說,均有其理,此即三百日十月懷胎之縮影,人需三百日得胎,丹亦同然。至於二七,亦可以以此類推,天人相應,其數者,大小事均同,猶可信焉。

(二)洛書

    在眾多提及洛書的文獻中,《黃帝內經》是較具體地運用洛書的早期著作之一,這裏值得留意的,是洛書與五行方位及四時八節一起配合: [4]

合八風虛實邪正圖

1977年安徽省阜陽縣雙古堆發掘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了一面「太乙九宮占盤」,圖中所見,是九宮的名稱和各宮節氣的日數,與《靈樞‧九宮八風篇》的圖完全一致,與河圖洛書完全符合。 [5] 此太乙九宮占盤是西漢初年文物,故洛書至遲在西漢初年沿用。而朱熹則以為,洛書是大禹時代出世,是大禹作《洪範》九疇的根據。 [6]

    洛書的數字按「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排列,有兩個特點。第一,若以方位看,四正東南西北及中央以單數排列,一三五七九;四隅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以雙數排列,二四六八。第二,九宮若以橫、斜及縱線把三個數字相加,均為十五。此數來由有自,《易緯‧乾鑿度》有言「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 [7]這個運動模式,是由「太一」為主神所運行的規律。《靈樞‧九宮八風篇》云:「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葉墊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返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鄭玄對「太一」及《乾鑿度》的注釋為「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清人胡渭對圖書的來歷作了詳細分析考証,在其《易圖明辨》指出,洛書是由《乾鑿度》中鄭玄的注文中來。然而,這個九宮八卦方位,一般名之為「文王八卦方位」,因為學界一般以為它是由周文王確定的。相對於這個「文王八卦」,又有「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叫「先天八卦」,或「先天圖」。近代朱伯崑認為後天八卦方位形成於戰國時代,先天八卦方位是邵雍所創。 [8]

    洛書九宮圖,配五行方位,則見一六為水,居北;二七為火,居南;四九為金,居南;三八為木,居東;五土居中。相對於河圖左旋一周的相生關係,洛書則見右旋一周的相尅關係,即由北到西為水尅火,由西到南為火尅金,由南到東為金尅木,由東到中為木尅土,由中到北為土尅水。

    對於洛書八卦方位的排列,邵雍認為有問題,因為,坎北離南,震東兌西,乾坤巽艮四卦則處放在四角,這種安排是為五行而定方位,依循水北南火東木西金中央土的定位法,故有坎水離火震木兌金被置放於北南東西四方,其餘四卦,因為不與五行相對應,故被置放於四角,各自代表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

    可是,這裏有不合理處,南方屬火,陽應極盛,應該是純陽卦,但這個南方卻是離卦,離卦並非全陽之卦。同樣,北方所置的坎卦,亦非全陰之卦。於是,邵雍把乾卦置於南方,坤卦置於北方,成全南方具盛陽而北方具盛陰之說。有此一改,即乾為天坤為地之相配亦隨之出現,看似合理得多。邵雍更進一步指出,《說卦傳》所說的「乾坤定位,雷風相薄,山澤通氣,水火不相射」,就是這個八卦方位。雖然邵雍改洛書為先天圖,乾坤南北定位,亦符合了天南地北,或天乾地坤之配,但其他卦象所置的方位又不見得合理,例如,離火在東和坎水在西,根據五行配方位之理是不合的。

    先天八卦圖的指涉對象應該是陰陽二氣的互維變化,乾為天而坤為地,二氣相交則有卦爻上的變換。左邊四卦,由震到乾,初爻皆為陽爻。在數序上有規律的爻象變化是從一陽到二陽,直至三陽,表示陽氣漸增到極盛。所謂「往者」,指過去之陽氣。過去之陽氣,從一數到二,從二數到三,是順著數,故曰「數往者順」。這樣便獲得了乾1、兌2、離3、震4的排列數序。

    同樣,右邊四卦,從坤到巽,在數序上有規律的爻象變化是從三陰到二陰,直至一陰,表示陰氣從三爻起開始遞減,自上而下地呈現出陰由盛漸衰的趨勢。所謂「來者」 , 指將來之陰氣。將來之陰氣,從三數到二,從二數到一,是倒著數,故曰「知來者逆」。這四卦應按照與「知來者逆」之相反的順序來數。同時與震4相連。這樣便獲得了巽5、坎6、艮7、坤8的排列數序。

    先天八卦是陰陽變換的模式,所描述的應該是天地合氣的運化程序。這個思維方式,在丹道中,亦有藉此作陽氣之捕捉,大道運化與人身小宇宙氣液運行的比喻,充份見之於《靈寶畢法‧匹配陰陽第一》:

天地之間,親乎上者為陽,自上而下四萬二千里,乃曰陽位;親乎下者為陰,自下而上四萬二千里,乃曰陰位。既有形名,難逃度數,且一歲者,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為一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四時為一歲。一歲以冬至為始,是時也,地中陽升,凡一氣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陽升共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陽升共四萬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陽合陰位,是時陰中陽半,其氣為溫,而時當春分之節也。過此陽升而入陽位,方曰得氣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後,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節陽升,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天,乃陽中有陽,其氣熱,積陽生陰,一陰生於二陽之中。自夏至之節為始,是時也,天中陰降,凡一氣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陰降共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陰降共四萬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陰交陽位,是時陽中陰半,共氣為涼,而時當秋分之節也。過此陰降而入陰位,方曰得氣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後,四十五冬至,冬至之節陰降,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地,乃陰中有陰,其氣寒,積陰生陽,一陽生於二陰之中。自冬至之後,一陽複生,如前運行不已,周而復始,不失於道。

若先天八卦圖起於乾坤定位,陰陽二氣就有所變化,就因乾坤互索其爻而導致不同氣候的出現,於是,一年中有四時二十四氣的宇宙變化,這個架構,正正與後天八卦不同。所不同的是,先天八卦是天地時空的程式圖,是縱形的。後天八卦是合五行方位的,沒有時間性的圖式,是橫形的。

    正因為後天八卦是橫形圖式,言五行方位,故內丹亦借其方位以作隱喻丹田氣機初萌的位置,例如「坤」是西南方,是產丹之地。《悟真篇》云:「要知產藥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西南方就是後天八卦的坤位,丹頭種子就在坤腹下丹田產生。又云:「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官。」有了丹,就溫養至通體先天炁,再送上頭頂泥丸宮。鍾離權《破迷正道歌》亦云:「依時採取知老嫩,片晌之間共甲庚,只在西南產坤位,慢慢調和入艮宮。」西南與坤位並舉,可知其運用後天八卦以示修煉程式的普遍性。

    內丹修煉的程序,是由後天形軀生命開始,煉至生命之本源,而生命之本源就是先天一炁,此炁即同於宇宙用以演化萬事萬物的混沌之炁,即太極。這個太極,相對於後天性命,就可粗略言之為先天。後天八卦離坎之位,與先天八卦乾坤之位,實是內丹最核心的修煉內容和目的。反過來說,大道由先天的乾坤轉化至後天的離坎,就在老子所言「負陰抱陽」的玄機下進行徹底的轉化,《靈寶畢法‧匹配陰陽第一》對這個轉化機理講得最明白:

大道無形,視聽不可以見聞;大道無名,度數不可以籌算。資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天得乾道而積氣以覆於下,地得坤道而托質以載於上,覆載之間,上下相去八萬四千里。氣質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坤而還於地中,其陽負陰而上升;地以坤索乾而還於天中,其陰抱陽而下降,一升一降運於道,所以天地長久。

雖然這是演說大道氣液升降的道理,但在解說老子「負陰而把陽」一義上,是歷來眾多注釋家最好的。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氣液一升一降運於道,這個運行之理,就是人身中氣液運行之理。天地演化這個升降動能,基於乾坤互索其爻的結果,此天乾地坤之本源狀態,相對於後來的動能,便是先天狀態。人若能夠煉至有如天乾地坤而又一升一降運於道,便可與天地長久;若能煉至有如天乾地坤而尚未演化至升降階段,便是與道同體。這就是內丹命功的終極。

(完)

本文作者:袁康就

此文為2003年5月17日澳門道教協會道學講座之提綱。


[1] 見《東都事略儒學傳》:「陳摶讀《易》……以象學授種放,放授許堅,堅授范諤昌。」又《漢上易傳》:「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可見陳摶以河洛傳至劉牧的脈絡。

[2] 以真實方位言之,由東至南是右旋,若以圖式言之,則為左旋。

[3] 《靈寶畢法‧肘後飛金晶第五》:「三百日胎完氣足,而內丹成、真氣生。」

[4] 據考証,《黃帝內經》是戰國末年作品,而部份作品則完成於西漢前期至中期。因此,河圖洛書最遲在西漢中期便有流傳和應用。

[5] 見《文物》1978年第8期,頁18-19。

[6] 見朱伯崑主編《易學基礎教程》(廣州:廣州出版社,1993),頁235。

[7] 《易緯‧乾鑿度》云:「《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之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一。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

[8] 見《易學基礎教程》,頁263。

© 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 1999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