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講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一般的意思是順自然而然,而道家修煉卻採取逆修之法,其修煉與教義看來不一致,兩者是否矛盾呢?
道法自然源出於《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現象界一物,人的存在本屬自然。老子認為人的存在已非自然,而是遠離自然的一種境況,稱作「有為」的世界,不「玄」的。自然界一草一木、一魚一獸的存在與活動,都是自自然然的,都屬於「無為」的,這種情況稱作「玄」;人類卻不然,人可以利用天賦的本能改變環境和自身的存在,若引用老子的說話,便是「有欲」。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在老子的思想系統裡,「有欲」並不是大惡不赦的東西,相反,人類正因為天賦「有欲」,才有文明進步。我們住得舒適,吃得豐富,穿得溫暖,行得方便,完全是人類充分發揮「有欲」的本能的結果。無奈,生我者死我也,人窮盡「有欲」之能事,卻不知足,不知止,人的「有欲」己超過自然存在的底線,邁向為所欲為的放任階段。老子要批評的,並非人類天賦的「有欲」本身,而是過分縱慾的情況。今天人類極度的「有欲」表現於大自然的破壞,譬如全球氣溫升高,林木被坎,河水改道,病毒種類劇增,瘋牛症、口蹄病、禽流感……。《陰符經》云:「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這是天道自然的本來面目,也反映人為過度的必然惡果。如果人類適當地運用「有欲」,知足知止,則人類在自然界的定位仍然是「玄」的,玄就是無為,是自然。老子把這種適當的有欲安置在與無欲相互平衡的「玄」性位置上,故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講法。人既然已遠離自然,就必須回歸自然的狀態,故老子叫人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若復如此,人道自然,則萬物如一,道法自然。
從這個玄性的存有界觀看,人要由「過度的有欲」世界回復到「適當的有欲」世界,人必然要「逆修」。逆修的目的,是讓遠離自然的人逆返至本來自然的人。老子叫這種情況為「復歸嬰兒」,因為,只有嬰兒狀態的人才是最接近自然的人。嬰兒愈成長,「有欲」愈能發揮效應,人類的欲求愈多,甚至超過應份的程度,那就愈遠離於「玄」。道家講逆修,是站在復歸自然的態度上說,與「道法自然」的觀念完全符合。簡單地說,就是因為逆修,人才能有「道法自然」的境況。
第二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逆修成仙」又是否不合乎「道法自然」呢?首先,修仙是道教的終極關懷,《老子》一書並無提及「仙」的觀念。但要注意的是,從老子的思想,及先秦儒家思想,是不難找到發展「神仙」觀念的思想雛型。老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如果以天地為「二」,太極為「一」,則所謂超越現象界的神仙境界,是有可能存在於「一」及其以前的區間的。「一」是陰陽未判,天地未分,既有而非有,既無卻非無的混沌狀態。形質萬有的背後,似乎存在了一些非形質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成為形質世界之所以存在的張力,道家稱之為「無」,道教稱之為「神」。荀子有「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荀子‧天論篇》),荀子的「神」,是大自然背後的力量,有自然科學的味道。至於莊子,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莊子的「神人」,有別於荀子,而是人格化的仙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同上)這種人格化的「神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凍不寒,夏曝不汗,由此而進,不難發展出出有入無,為人消災解厄,辟邪扶正的「神仙」。
若從老子思想探析神仙的位置,神仙將是玄的定位,所謂「出有入無」,其實即是「太極」位置,即是「一」。《繫辭傳》云「陰陽不測之謂神」,也就是有而非有是個無,及無而非無是個有的辯証關係。《繫辭傳》強調這種神妙莫測之境界為既能「知幾」,亦能「通變」;這都反映其有無相即及玄通的能力,故言「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相應這個講法,老子已明言「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及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在「無欲」與「有欲」那相即的辯証關係中,《繫辭傳》的「神」便遊乎其中,其「妙」、「徼」之玄秘,可以「神」、「幾」之說代之。
道教的神仙觀念是以有求無,借陳摶之「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復歸無極」說之,大體上是從形質的「有」,修煉至非形質的「無」的境界。這裡以「無極」為終,只反映了宋明學者對終極意義的表達方式,如周敦頤之《太極圖說》云「無極而太極」(朱熹修訂本),都以「無極」作為「太極」再上一層的境界描述;顯然,「太極」與「無極」的配對,是根植於「有」與「無」的相對性。這種說法,看似比老子「道生一」及《繫辭傳》「易有太極」的講法更細緻,其實境界沒有歧異。如果神仙境界穿插於有無二境的話,老子的「一」的講法已是足夠,正因如此,逆修的工夫也不過是遁入「一」之中,換句話說,當人修得「玄」性,即已能出入於有無的「神仙」境界。若是,則逆修成仙所求取的,並非比「一」更遙遠的境界。得道者從「有欲」展開修煉,求取端的,不外是返回「常無欲」與「常有欲」的玄性定位,既得玄性之道,神仙境界已達,不過是「道法自然」的終極趣向。
(完)
本文作者:袁康就
此文刊載於《弘道》(香港﹕香港道教學院,2001),總第十一期,頁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