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博士。註冊中醫(針灸)。浮針二段。曾任《信報》、《Capital》專欄作家。曾兼教於中大專業進修學院、中大中醫學院、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香港道教學院、國際道聯會等。影視專輯見於RTHK《健康新文化》、《修行》、《功夫傳奇》、《道通天地》、《講東講西》。

 

03 浮針刺淺而治深的奧妙

撰文:袁康就 博士

註冊中醫(針灸)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內丹氣功課程導師

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兼任講師

2020年3月

浮針,在針灸學是一個很特別的名稱。未好好了解浮針的人望文釋義,會覺得「浮者淺也,這針一定扎在人體表淺位置,它應該對治表淺的疾病」。沒錯,浮針進針位置只落在皮膚與肌肉之間那層罅隙,但這不等於那針僅僅對治表淺的病痛。

浮針的發明人是符仲華博士。他自1996年開始鑽研浮針,經過多番努力才由一種簡單的針刺法進化到一套有系統的「浮針醫學」。它之所以稱作「浮針」,除針在表淺之外,也因為發明人姓符,普通話「符」與「浮」諧音。

網絡式連繫直達深處

浮針所扎處是皮下疏鬆結締組織。它是全身筋膜網絡最大的部分。筋膜以網絡形態無處不在。由淺筋膜皮下疏鬆結締組織到深筋膜,肌外膜、肌內膜、肌束膜,互相之間都有密切聯繫。浮針通過「掃散」動作配合「再灌注」活動,大幅度牽拉淺筋膜,以網絡形式傳到深筋膜,達到刺淺而治深的目的。

疏鬆結締組織(subcutaneous soft connective issue)又稱蜂窩組織(areolar tissue),是浮針產生療效的靶組織。疏鬆結締組織的特點是細胞種類較多,纖維較少,排列稀疏。疏鬆結締組織在體內分佈極為廣泛,位於器官之間、組織之間以至細胞之間,所以它直接影響人體所有器官、組織和細胞。它是人體內外無處不到的一個大網絡。

掃散產生生物電傳導

浮針皮下掃散,疏鬆結締組織會因此出現變化。疏鬆結締組織中的一些物質在生命期間屬膽甾相液晶體。這個膽甾相液晶態具有壓電和反壓電效應,會產生化學能或機械能,後者可用以恢復分子、細胞水平的生理作用。即是說,當浮針在皮下疏鬆結締組織掃散,壓電效應出現,生物電繼之釋放開來。又因為疏鬆結締組織本身就有極好的半導體導電性能,那些被釋出的生物電便得以高效率傳導開去。

這個傳導形態很像手電筒的圓椎形立體光柱,通過結締組織網絡向前影響。當生物電到達病變組織時,反壓電效應出現,它能改變細胞的離子通道,調動人體內在的抗病機制,「患肌」迅速緩解,病痛解除。

浮針操作大部分是對著「患肌」幹。患肌是指肌肉在正常鬆弛狀態下仍然繃緊。當掃散產生圓椎體網絡式生物電傳導,所到之處使繃緊的軟組織細胞發生改變,從而回復肌肉正常狀態;本來受患肌壓迫的器官、組織、血管、神經等也隨之得到改善,後者所誘發的疾病便同步不藥而癒。

(完)

Related Articles

進 站 人 數

0218054
Today: 16
Yesterday: 14
This Week: 30
This Month: 318
Total: 21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