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易先生頭痛求診。
「你痛在哪位置?」「右邊,整個右邊頭、前額、眼眉都非常痛,一個多月了。」「有原因嗎?」「感冒開始的,當時頭未太痛,只喉嚨痛,吃中藥後感冒轉好,一星期前眼眉、前額越來越痛,鼻腔內也㾓痛。於是停針灸、中藥,馬上找西醫服西藥,但療效不理想。」
浮針醫學把頭痛分成三類:顱內頭痛、顱外頭痛和五官頭痛。顱內頭痛是顱內疾病所引致的頭痛,五官頭痛也是五官疾病所引起的,這兩類頭痛必須處理根源性的疾病,不是浮針適應症。顱外頭痛就可以通過浮針醫治,而且療效立竿見影。
患肌導致顱外頭痛
浮針快速見效之因,引致顱外頭痛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患肌」。浮針鬆開患肌,頭痛便消失。甚麼是「患肌」?簡單地說,當一塊肌肉在身體放鬆狀態下依然繃緊就是患肌。我們常常忽略了「肌肉也會生病」這個事實。香港的醫院有內科、骨科、神經科…… 但從來沒有肌肉科(內地近兩年由於浮針的高療效備受注目,十多個城市的醫院經已開設專以浮針服務市民的「肌肉科」)。
我們很容易導致患肌出現。譬如,當我們追巴士必須瞬間狂奔,腿部肌肉未有足夠的血供來應付突如其來的爆發力。小腿肌肉出現病理性緊張,患肌便形成。肌肉自身繃緊會出現疼痛,也會影響其它組織和器官。
鬆開患肌供血上腦
頭痛便是患肌影響其它組織和器官的好例子。頸部兩側有頸總動脈,向上供血。頸部若有患肌壓着頸總動脈,頭面血供不足,症狀之一是頭痛。
易先生的頸膊硬繃繃,雙側胸鎖乳突肌和斜角肌都是患肌,而右側比較嚴重。我先用浮針鬆開右側胸鎖乳突肌和斜角肌。再在他的顴骨附近多扎一針,放鬆顳肌。「你現在頭痛如何?」「噢,好多了!」
翌日易先生覆診說:「昨天浮針後整天都未有頭痛過,只是今早又開始痛,尚算輕微。」肌肉有記憶,放鬆後會因慣性而回復原來的繃緊狀態,這叫「反彈」。浮針醫學綜合臨床經驗是,3連日或6連日治療便會恢復鬆柔的正常狀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