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1 周身骨痛vs周身肌肉痛

日常痛症大多源自「生病的肌肉」,「周身骨痛」其實是周身肌肉痛。要知道,痛感來自神經。骨頭沒有神經,軟組織才有末梢神經;軟組織黏附着骨頭,倘若黏附點出現疼痛的話,疼痛感必然來自軟組織。然而,肌肉的末端往往附着關節上的骨頭,我們的關節痛其實也就是肌肉痛而非關節上的骨頭痛。「膝頭哥痛」不是膝骨頭痛而是膝肌肉痛。「腰骨痛」是腰肌肉痛而不是腰骨頭痛。

肌肉生病被忽略

可惜,現代醫療對「肌肉也會生病」這個概念不太重視,對付痛症的方法大抵用消炎止痛藥,再下去就透過影像報告確診為椎間盤突出、或椎管狹窄、或椎骨滑脫等等。最後當然是處理骨頭或軟骨的手術了。可以看到,對病因的考量並沒太多肌肉的關注。

中醫針灸以經絡學說為核心,縱使引用了「肝主筋」、「脾主肉」等概念,也都停留在形而上的哲學思維,相對於患者那看得到、摸得着的繃緊肌肉來說,形上形下的交接,還須更多的連繫。

繃緊肌肉導致疼痛

浮針醫學認為,肌肉出現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肌肉生病,生病的意思是該塊肌肉局部或整塊出現繃緊。當這塊繃緊肌肉需要屈伸,繃緊肌肉會帶給肌肉末端很大的應力,應力造成疼痛,應力愈大疼痛就愈大。

那繃緊肌肉如何造成呢?

以運動為例,運動過勞、運動前沒做熱身或平日缺乏適當運動,都有可能出現肌肉繃緊,而任何情況下的肌肉繃緊都缺血。

當一塊肌肉重複使用過多過久,「攰」感出現,攰就是缺血,再不供血便會繃緊。

運動前不做熱身,那運動所需的大量血液未到位,肌肉缺血便繃緊。

平日缺乏運動的肌肉一旦突然發力,纖弱的肌肉在肌力和血供均不足的情況下便容易繃緊。抽筋是一個典型的肌肉缺血現象。

大部分痛症都與繃緊肌肉有關。當我們感覺「周身骨痛」時,大可以摸摸那「骨痛」位置的周圍軟組織,很有可能找到繃緊的硬塊。浮針可以把這些「患肌」鬆開,黏附着骨頭的肌肉末端應力消失,疼痛便馬上消失。

(完)

Related Articles

進 站 人 數

0219314
Today: 9
Yesterday: 16
This Week: 77
This Month: 563
Total: 21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