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
The Tai-ji, Inner Alchemy and Kungfu Practice of
Master YUEN Hong-chau

主頁主頁  博士簡介博士簡介  學會簡介學會簡介  太極拳太極拳  內丹內丹  養生氣功集養生氣功集 
論文論文  功夫篇功夫篇  傳媒訪問傳媒訪問  道學講座道學講座  診症時間及聯絡方法診症時間及聯絡方法 

Tai Chi Yuen.org 論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
老子論柔的兩個層次──從柔練太極拳及打坐說起

摘要

    在老子思想中,「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影響所及,道家道教不但對生命的存養以柔為本,在政治、對治事物的方向也以「用柔」為手段。然而,《老子》一書所提到的「柔」,應該有兩層意義。其一是二元屬性的柔,其二是一元論中的柔。本文就「柔能勝剛」一義去確認老子所言的「柔」並非二元對待的柔,並借內丹修煉及太極拳作輔助說明。

(一)前言

    老子思想中的「柔」是現象界所有生命最符合道的形態,而且,柔是一種能量的表現──它外表柔弱但內裡強大。對於這些觀念,我們不難從《老子》一書引以論之。譬如,老子以水為現象界最柔弱但又最接近道的東西,謂水「幾於道」[1]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2]。另外又有「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3]、「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4]、「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5] 等等。老子以「德」為道在現象界的自我呈現,[6] 而「柔」是其中之一。現在的問題是,剛柔是現象界的二元對待,應無高低貴賤之分,又怎能說成「柔能勝剛」呢?這觀念對修煉文化影響深遠。太極拳習練者一般都有共識是,「柔」是被推崇的一面,「剛」是被捨棄的一方。問題是,「柔能勝剛」的說法對嗎?如果基本思想不對的話,這將會為太極拳文化帶來災難。[7] 如果這說法沒錯,我們怎樣理解剛柔不是二元相對而是柔必勝剛的道理呢?

(二)重柔棄剛

    「重柔棄剛」固然是太極拳技擊的核心理念,然而,當我們只求養生而演練太極拳動作時也同樣「重柔棄剛」。

     雖然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觀念上有「柔能勝剛」的含義,但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反問:「不是說剛與柔是現象界『二』的兩大元素嗎?譬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8],都在現象界呈現相反相成、互相生尅的關係,從這個角度看,剛與柔應該屬同一層次,不可能被說成『柔』比『剛』優勝。太極圖中的黑白二魚也是半斤八両,不見得白比黑多、柔比剛強!」

     很少人會這樣反問。太極拳習練者大多默契這個「重柔棄剛」的修煉模式,不去存疑。究竟「柔」的意義為何,讓我們從老子論道的原始起點確認一下。  

(三)是一是二還是三

    老子有一條由道創生萬物的理路,當中顯示了「柔」的高度價值。那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9]。「一」可作「太極」解,「二」是天地或陰陽,「三」是「冲和之氣」[10]。進而言之,「一」與「三」亦相同,太極未動為「一」,太極動則為「三」。[11] 現象就是「三」及以後的事。每落於現象的一切東西,都有二元性質,即是有「長短相較、高下相傾」。在現象界,剛柔互濟互用,剛與柔當無孰高孰低之說。 「冲和氣」是宇宙本源要衍生形質萬物過程中的第一層「氣態」。它外表柔和但內蘊矛盾,所謂「冲」,是內蘊陰陽互相對立的矛盾,正因為這種本源之氣隱藏著二元的內在因子,故由它所生化之一切萬物便很自然地墮入二元關係之中。老子創生論所講的現象界第一層機變,當由「太極」開始。「太極」是即將為「有」但其自身仍處於混沌未顯之實體。如果順著創生之路往下說,則作為「一」的「太極」將自我呈現而變為「三」,即是現象界的第一層氣態,叫做「冲和氣」。老子說「道冲而用之」[12] 就是指現象界中這種本源之氣、及此本源之氣的生化之用。老子要我們「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煉以「復歸於嬰兒」為終極,也是因為嬰兒最接近這種原始之氣,我們稱之為「元氣」。在天地大宇宙中,最原始之氣為「冲和氣」,是「三」。在人體小宇宙中,最原始之氣為「元氣」,是上天賦與每個個體生命之「先天數」。「冲和氣」及「元氣」都具備柔和之態。也因為此第一層「氣態」內蘊未顯之二元相對的矛盾性,其繼生者必具備二元對偶的規律。由「三」衍生的萬物,或由「元氣」所造就的人體生命,也必然具備陰陽相反而相成的物理格式。要注意的是,作為「三」的冲和氣,是一種柔和的呈現。嬰兒也是「骨弱筋柔而握固」[13] ,因為嬰兒具備最完美的「元氣」表現,屬於生命至柔的狀態,所以說「人之生也柔弱,而死也堅強」[14]。老子所講的「至柔」,是直指這本源層次的氣態,是「冲和氣」的「三」,而不是落入現象界二元對待的「柔」。由此推衍,我們所謂「柔能勝剛」,應該是「三」的「柔」能勝萬物生成以後那墮入二元對待的「剛」。

     如果說「冲和氣」的「柔」是老子論至柔勝至剛的柔,則這個「柔」當與現象界的柔有別。前者是太極的層次──靜則太極,動則冲和氣;未顯為「一」,顯則為「三」。不論是隱是顯,這個「柔」必然高於現象界的柔。因此,我們說「剛柔相濟」的剛柔,我們是講物質世界的規律;當我們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時,我們是講萬物所由出、至柔的「冲和氣」,它能駕馭物質世界、落入二元描述的「至剛」、「至堅」。

     我們要演繹太極拳的「柔」,就要把動作提升到一個超越二元對待的境界,即「太極」境界。它有著「冲和氣」之「柔」。 境界提升之後,我們便有可能踏進「玄牝之門」。又或者,打坐時消融內外,物我兩忘,有無雙譴,進之以無思無念之入定狀態,全身即呈現一股愉悅舒泰的柔和之氣,臻入「玄關」。「太極」之「一」為靜,「冲和氣」之「三」為動。動則向前,靜則回歸,「柔」則恍惚跌宕於「陽動」之際,跌宕向前衍生即造化生命,往後逆行於恍惚之間則煉虛入道。  

(四)柔是真炁的載體

     太極拳的柔和舒展、緩慢均勻、呼吸順暢的動作,同時也是一種專注力的表現。老子說「專氣致柔」,要達到「柔」的效果,一定要有專注力。太極拳要練得好,並不是肢體動作是否有如武術金牌的選手的規格──落地跌叉、最好一字馬,騰空二起腿,蹬腳要高要直等。相反,我們練習的目的是一個「氣」字──一個屬於「冲和氣」的 「柔」。太極拳的修煉方向應該以煉氣為先,而不是形式上的執著。當然,因循技擊意義的拳架是不能忽視的。有專注力的柔和動作可以使體內氣脈流暢。從傳統的修煉工夫說之,冲和氣輸布周身,在每個招式的凝注運作之中,我們可以做到「凝神入氣」。這種工夫,打坐煉氣用之甚勤。到此,它既是太極,又是無極;既是回光之路,又是聖胎之象。在太極拳,如能做到神氣合一,練者所達之境界經已超越一切常用語句所謂的「以意行氣」工夫。那就是「真意」,一種有意與無意之間的 「感動」,「真炁」由此導出。不論靜功或動功,只要進入「真意」之境,「真炁」便能啟萌。真炁是一種後天修煉得來的「元氣」,即是老子所說的「三」,又即「冲和氣」。簡單地說,「真炁」是人體隱藏深處的第二部發電機,用來對付頑強的疾患,也是支撐體內一切有形氣機的源頭。太極拳練習猶如打坐,若能達至太極之至柔之境,就有真炁化生。日積月累的太極拳演練,專注用柔,將有可能煉「氣」成「炁」,為身體提供高層次的生命素質。

(五)柔本有強大力量

    冲和氣是現象界第一層氣態,有趣的是,老子說氣之冲和,是連著天地架構來說。老子宇宙論中的「二」是一個很妙的設定。冲和氣是「三」,混沌之「太極」為「一」,「二」於其中,但「一」「二」「三」沒有流變時序的必然位置,它是一個權說。「三」是道要呈現事物的原始位置,「三」與萬物卻有流變時序的必然性──先有「三」而後有「萬物」。但冲和氣是「太極動而生陽」[15] 底下發生的第一層氣態,其自身呈現的當下,必須按照「二」的對偶規律衍生實有的萬物。由是引伸出來的,便是冲和氣之動必須依循天地架構的二元模式演化開來。老子認為,天地是一個「封閉虛間」,其形狀好像一個風箱,叫做「橐籥」[16]。風箱內的氣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它一被鼓動,就會有「動而愈出」的能量不斷地生發開來。然而,形之於「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冲和氣是一種「柔」的表現,這個柔,是來自鼓動中的「橐籥效應」。可以說,「橐籥」是一切生命形態的基本形構。人如天地,也是一個「橐籥」。我們是用口鼻呼吸,口鼻就是「籥」。我們的臭皮囊就是「橐」。我們的生命也同樣建立在「橐籥效應」之上。有趣的是,天地的呼吸形態是不能見、不能聞、不能觸及的。通過天地的造化,我們能夠感知天地也是一個生命實體。天地確有生命,它亦不斷孕育天地間的一切生命。這就是「動而愈出」的動態發展。雖然天地的呼吸形態是無形,但它卻能夠翕闢成變,化生萬物,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天地的生命能源建基於它的「橐籥效應」。這種翕闢成變的無形「呼吸」,比動物的有形呼吸強大得多。由天地衍生出來的第一層氣象──冲和氣,是天地一橐籥造化萬物的能量所在。這個觀念可以擴延至宇宙生命之中,因為宇宙其實也是一個「廣漠無邊」的封閉虛間,是一個橐籥。今天天文科學家亦提到「宇宙真空能」,認為宇宙中沒有星體的空間並非真空,它是「真空能」的所在位置,也是導致宇宙膨脹的原動力。[17]「真空能」的粒子突然出現並突然消失的現象,其實是一種「呼吸形態」,只不過它比天地翕闢成變的無形呼吸更加「無形」,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綿綿若存」的「橐籥效應」。然而,這種幾近於「無」的氤氳之「氣」,也就是現象界第一層柔和的氣態。這種「柔」,是導致宇宙膨脹的無窮力量。

(六)結語

    正如打坐煉氣一樣,四肢的運動也能產生體內的「橐籥效應」。當我們靜坐,在「上封下閉」的營造下,真炁可以啟萌。[18] 當我們運動,只要維持住「封閉虛間」,真炁也一樣可以出現。事實也如此,當我們刻意出拳發勁,提肛[19] 的動作是自然的事,因為那是一種本能動作。正因為這都是日常生活容易經驗到的事,所以,這看來是一個不需考究但被人忽略的現象。要注意的是,經過上封下閉的動作,人體有如「橐籥」,所衍生出來的將會是柔和的真炁。即是說,當人使勁發力時,他必然是在「橐籥效應」下發揮出來,憑這個原始真炁演化出來的可以是爆炸性的,但它的本源形態卻是柔的。

    在靜態打坐時,「橐籥效應」所衍生的是真炁,它能造化生命及提供各種器官功能發揮的原動力。在運動如太極拳演練時,「橐籥效應」造就丹田氣從而發揮肢體的強大動力──勁。我們可以說,柔在「橐籥效應」的配合下,它既能表達於生化能力,又能造就強大的肢體活動。

    我們練習太極拳時也經驗到發勁。發勁其實是一個上封下閉之下的「橐籥效應」。這就是力量,也是養生的源頭。太極拳雖是動功,但如果練者能如老子所說,做到「橐籥」,使出的氣具有冲柔的狀態的話,則這個就是太極拳所要追求的柔。這才是真正的太極拳。不過,還需注意的是,冲和氣是「三」,其靜為「一」,但絕不是「二」。我們要進入氤氳和諧的太極拳動感之中,既超越有無、內外、上下、高低等對待,又結合上封下閉的「橐籥效應」,才能把太極拳的「柔」發揮出來。這個柔,當然不是「剛柔相濟」的柔,而是「橐籥效應」發揮出來的強大動能──眞炁。因此,它的能量遠高於二元對待的剛勁或柔勁。只有這樣,「柔能勝剛」的說法才能成立。

(完)

本文作者:袁康就博士

此論文於2007年4月22日至27日在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及中國道教協會主辦「首屆國際道德經論壇」上發表。


[1] 見《道德經》第8章。

[2] 同上,第78章。

[3] 同上,第10章。

[4] 同上,第50章。

[5] 同上,第43章。

[6] 老子認為「德」是「道」在物質界的自我呈現,他說「道生之,德蓄之」,見《道德經》第51章。

[7] 因為太極拳文化一向以追求鬆柔為練習綱領。

[8] 見《道德經》第2章。

[9] 同上,第42章。

[10] 老子在第42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

[11] 一般人以為那是先有「一」後有「二」、先有「二」才後有「三」的必然順序,其實不然。老子的創生路線是一種權說,「道」、「一」、「二」、「三」及萬物並非必然順序的流變圖。「二」是待變的架構,是變化的條件。變化成物後,萬事萬物亦含藏「二」的屬性及規律。「一」是未變而待變,是混沌不顯的層次。「三」是變後第一層氣態,稱作「冲和氣」,其隱是「一」,其顯是「三」,故「一」與「三」實質相同。

[12] 見《道德經》第4章。

[13] 同上,第55章。

[14] 同上,第76章。

[15] 見周敦頤〈太極圖說〉。

[16] 這個有關「橐籥」的概念,可見於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及第六章:「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7] 關於「真空能」與「橐籥」的討論,參考拙文<橐籥效應在養生修煉的重要性>,收於拙著《道海言微》(香港,正陽出版社,2006)頁329-346,此文於2005年10月12日在四川青城山「道教養生文化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

[18] 根據傳統的內丹修煉工夫,上鵲橋和下鵲橋必須搭通,完成一個上下通行的周天氣路。此上鵲橋和下鵲橋工夫,即是上封下閉。上封者,是舌抵上腭。下閉者,是束勒陽關。建構這個架構以後,經過適當的工夫修煉,眞炁便於尾閭下關開始萌動。

[19] 提肛亦即是束勒陽關。

© 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 1999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