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博士。註冊中醫(針灸)。浮針二段。曾任《信報》、《Capital》專欄作家。曾兼教於中大專業進修學院、中大中醫學院、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香港道教學院、國際道聯會等。影視專輯見於RTHK《健康新文化》、《修行》、《功夫傳奇》、《道通天地》、《講東講西》。

 

03. 入定

         定的意思包含玄,無念之念及綿綿若存的狀態。從內丹修煉階段說,即是玄關,是回復先天氣的狀態,也是龍虎交媾的預備狀態。要入定,先要明白不能入定的原因:

1. 思念太多    

入定先要制念,制念方法可以一念止萬念,再由一念歸於無念。無念不是斷絕一切思念,而是於念而不念,即是有念而不住於念。念不止是心生,制念之先亦是制心,呂祖《百字碑》云「養性忘言守,降心為不為」,降心是把馳騁於外之心制止,內觀反視,回光反照,凝定心息,即便達到定,也是玄。此時心神相依,心不繫於物而繫於神,則氤氳之氣出現,似有還無,窈窈冥冥,綿綿若存。於有而非有,於無卻非無,在有與無之間定住,則是玄。

    止念方法殊多,其一是「捉幾」。《繫辭傳》云「俟幾而動」、「見幾而作」、及「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等,可以於念之起點捉住定住,或追尋每念之萌生處,因心無二用,故念不能起動而即止,是謂知幾。老子云「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及《繫辭傳》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即是玄定中的神通境界。捉幾的目的固然是要止念,但亦由於捉幾仍是一個「念」,此「後念」用作止前念之用,我們仍須把這個「後念」摒棄,做到無念為止。要注意的是,此捉幾之念,本身並非一個念,而是沒有內容的「念」,我們稱它為「觀」。這個「觀」是一種意識型態,比有內容的「念」較接近「無」。莊子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而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講的「符」,除了形象符號之外,也包括了「觀」。《常清靜經》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之「觀空」,便是意識功能的「觀」,本身並無內容;此「觀」幾近於無,所以說「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止念至此,即可臻至「寂然不動」而又隨時亦可「感而遂通」的「無為」境界。


2. 身體不適:

    若身體有病,則不易入定。往往由於病痛患處在靜態時敏感度增加,痛覺加強。此分兩方面考慮。其一,若病情不輕而有大痛,則不宜繼續,待痛楚減輕才可煉功。其二,痛楚可以忍受,則堅持入定,躍過「再生力」(second wind)則可以令痛楚消除。此即所謂「氣到病除」。

參考程顥《定性書》:「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

(完)

本文作者:袁康就

Related Articles

進 站 人 數

0218054
Today: 16
Yesterday: 14
This Week: 30
This Month: 318
Total: 21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