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太乙金華宗旨》是呂祖(呂洞賓)之扶乩作品,出現於清初。它被視為內丹學較易被人接受並修煉的功法之一。其翻譯本更享譽國際,是外國人眼中唯一及有份量的內丹著作。此書的影響力固然不能少覷,它對「回光」的關鍵性描述更是新的內丹學詮釋。然而,「光」是內在體驗之一,究竟此「光」如何發生、如何從生理的角度去理解,將是本論文關注所在。本論文重點分析《太乙金華宗旨》有關「回光」工夫在成就丹炁的生理現象。分別是:(一)「回光」與大腦神經的關係。它是大腦神經元在傳遞訊息時所產生的化學物質生發「光電效應」、再回饋大腦皮質的還原感應。(二)所謂「元神」,應該是大腦神經元網絡,在未有任何指令底下的境況描述。而「識神」則是大腦神經元在傳遞訊息活動的整體表現。(三)「光」與「白」的內在體驗在傳遞訊息活動中有明顯的分別,存思五行之白與「陽神」既就所感應的「性光」,是修煉程度的不同。(四)光的擴延性反映出大腦神經的可塑性。持久在火候的鍛鍊,可以使神經元的傳導物質增多、及傅遞網絡加大,從而有丹炁的壯旺現象。持續的火候會強化大腦神經的可塑性,這又可以令新的蛋白合成和基因活化,這個重要的生理改變對醫治癌症及免疫系統疾病帶來希望。
關鍵詞:太乙金華宗旨、內丹、回光、神經傳導。
…………………………………………
(一)前言
現代醫學的發展一日千里。從前西方醫學只會被列為物理科學的範疇,對人的醫治態度只不過是一種機械化的看待。在物理科學仍然在領導地位的上世紀,心靈和意志作用的說法仍然被視作主觀唯心論,心靈的訊息在未能被化約為物理活動底下被視作完全沒有意義。這種情況,近年似乎有突破性的進展,在心理學、量子物理學、分子生物學、精神醫學及基因工程醫學等迅速發展的影響下,醫學界開始接受意志可以產生力量這個「事實」,並懷疑它具有改變腦部細胞活動的可能性,尤其是意志可以導致腦部神經細胞的化學反應。
神經科學家在九十年代大略知道,一些胚胎細胞如何變成大腦、脊髓和周圍神經,當這些東西合成,便會產生一個有感覺、思想、和情感的人。近幾年,循著這個方向探索人體生命的科學家愈來愈關心的是,神經元如何連結起來從而產生功能,即是當大腦出現一個思想或意志時,它如何影響神經細胞作出化學變化。這個工作其實是企圖為心物二元的思維方式建立連繫。儘管這個有關神經科學的探討和研究非常艱巨,這卻是現代醫學的大趨勢;而且這個趨勢勢必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傳統中國哲學所講的心、意、或念等概念,在現代醫療科學的輔助下將會出現較多物質性的詮釋。中國文化思想經常談論到的形上、形下的貫穿與連繫,可能藉近代醫學的啟迪,在心物之間的冰河解凍後或許有新的看法。
內丹學也同樣在玄秘的地方糾纏不清。內丹修煉涉及許多境界,而這些境界又往往決定於修煉者的個人體驗。其修心煉性部份,又很難直接化約為物理現象。內丹修煉追求的是「煉氣得道」、「逆修成仙」。從宗教的層面言得道,我們是無法、亦無須去驗證,尤其是宗教經驗是不能用科學方法去檢定的。不過,內丹學儲存了不少養生經驗和知識,僅小乘功法就可以為人類提供寶貴的養生治病的能力。縱使形而上的境界不能被清晰的語言去描述,但內丹對人體的治病及養生功效應該有物質性的解釋。然而,缺乏具科學方法的闡述,在現今思潮的趨勢下,又往往欠缺說服力。這都使內丹研究不能長足進步。歷來丹道著作常用的譬喻、口訣、廋辭、隱語等技巧,都帶來認知和學習上的障礙。
縱觀芸芸眾多的丹書,似乎《太乙金華宗旨》所提到的「光」,是比較接近現實,也比較具備物理詮釋的條件。本論文試圖就「光」的概念探討其背後的物理現象。
(二)《太乙金華宗旨》有關光的修煉
眾所周知,《太乙金華宗旨》[1] 是一部蜚聲國際的內丹名著。其突出之處,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它仍然是外國人了解道教內丹修煉的唯一著作。這是一部清初的乩文。當時連受乩七眾亦不屑一顧的「天書」,百年之後付梓仍淪落於北京街頭,由神奇落得腐朽之途。[2] 無奈,牆內開花牆外香,這部天書被一名德國漢學研究專家Richard Wilhelm ( 理查德‧威廉, 1873-1930 )在北京琉璃廠購得,他如獲至寶地把它翻譯為德文,再從德文翻譯到英文,取名為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金華的秘密》),並邀請心理學家 C.G. Jung ( 容格, 1875-1961 )為之評述。容格的名牌效應化腐朽為神奇,天書因此而重拾「尊嚴」。最後,英文本又被譯成日文,書名為《煉金丹的秘密》。最諷刺的是,這部天書幾經波折,走遍全球回歸祖國,最後是用日文版本翻譯為中文,才被嘉冕為內丹寶典!但這個諷刺耗費近三個世紀的歲月才能完成。[3]
《太乙金華宗旨》主要以「光」來形容「真炁」。真炁是內丹修煉的對象,煉者要煉就真炁,才能有「返本還源」的可能。對於「光」的修煉,《宗旨》[4] 以三個相關題目描述,分別是「調息回光」、「守中回光」和「活法回光」。「調息回光」是根據呼吸對心念的影響來釐定真炁出現的可能。「守中回光」是對應於澄明的心性的掌握來確定真炁產生的可能。「活法回光」是相應於人倫日用的心性修煉作為輔助真炁產生的可能。這些工夫的目的都為了「回光」。在修煉過程中,煉者是否能夠達到「回光」效應,還有一個同步進行的工夫是:「識神」泯滅而「元神」彰顯。回光包含兩個意義,初煉者以回光制目,禁止識神用事;此階段的工夫是以外制內。當工夫日深則進入第二階段,回光法取得「天心正位」,便能以「天心」居中御外,所見之光,無非「性光」。到此階段,自會「光照元宮,如英明主有伊周佐之」,否則識心「如強藩悍將,欺天君孤立,便爾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5] 識心干擾著天心,便與回光之事功截然相反。《宗旨》所「回」之「光」,其實於性為原初祖性,於命為真陽之氣,此光是包含性與命的。簡單地說,成就回光的兩個條件,是「性命雙修」。然性命雙修之中,修性為先,光即自來。所謂「工夫進一層,則光華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6] 都是建基於心性修煉而識心滅盡的條件。《宗旨》把識心歸類為陰,而識神就是陰神,只有回光才得純陽之氣,所以「回光內照,不隨物生,陰氣即住,而光華注照,則純陽也」。[7] 性修得愈好,光就更容易出現,純陽之氣就愈多。在窈冥之間,火候到時,回光返照下丹田,真陽便隨之而生,故云「此以兩目內照坎宮,光華所到,真陽即出以應之」。[8] 這個光照坎宮而真陽應之的現象,也就是傳統內丹修煉的「交媾龍虎」,又稱「採藥」。[9] 煉者所感覺到的,是一片甦軟愉悅的狀態。如果偶爾出現一些異象,例如風雷之聲、下丹田有氣跳動、又或者津液滿口等,都可能是採得陽炁的反應。回光一段時間,「俟其杳冥中,忽然天心一動,此則一陽來復,活子時也」。[10] 《宗旨》的採藥工夫,完全是在回光內照下完成。天心得中得正,天心「動」則一陽來復。
(三)元神與大腦神經的關係
科學家發現,腦部作為人體一切器官及肢體活動的總司令,在每個主導行為當下,人體的神經系統起著巨大的化學作用,在每瞬間的大腦指令中,每條神經元(Neuron)都發生急劇變化。根據這個觀點,《宗旨》談到的所謂「元神」,實質上是大腦神經元的活動。更清楚的說,這些神經元活動是在沒有思維干擾下的「活動」。與其說它是一種活動,不如說它是一個狀態。「識心」是思維,是「欲」的表現;由識心帶出的是一種活動。大腦神經元在識心的主宰下,神經細胞發生急劇變化,使這個訊息傳遞開去。元神則是大腦神經元未有任何訊息意向時的狀態。
人腦其實是宇宙間一種擁有最複雜及最精確結構的東西。人腦稟賦著身體最重要的部分,《黃庭經》把人腦劃分為九宮,謂「九幽日月洞空無」[11] ,人可以在這裏體道;又云「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12] ,人腦有「真人」寄住而此真人又有操掌指令的能力,指揮人的一切活動。頭部有九宮,宮與宮之間各相距一寸。[13] 這種區域性的劃分,似乎與近代生理研究有相似之處,例如經絡學說就有「頭皮針」的針灸系統,在頭部某區間作出針刺就能夠為相應的身體部位產生醫療效果。這都反映人腦是操控整個身體的機關。《黃庭經》主要教人存思,在「思真得真」的思維下,人腦的變化其實會是怎樣的呢?《宗旨》沒有這個存思大腦的活動,但有把光回到頭部的工夫,「此光凝結,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於九霄之上矣」。[14] 《黃庭經》與《宗旨》對頭部的處理有基本上的不同:前者用存思,後者用凝神。存思是有主客之分,《宗旨》則用人的精神的整個提升去達致這個境界,稱作「回光」:「蓋天心猶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炁皆上朝」。[15] 當內觀達到「真虛真寂,真淨真無」之時,便是「天心」洞啟之際。[16] 由於元神居頭部兩眼之後,天心洞啟也即是元神朗現。其實,「真虛真寂,真淨真無」的境界即是「玄竅」,又叫「玄牝之門」[17] ,大腦神經元正處於「寂然不動,感而遂通」[18] 的狀態。在未有指令底下,大腦神經元是寂然一片,保持既不亢奮又不抑制,這就是「寂然不動」;直至有指令出現,每條神經元便迅速飛快的把訊息傳遞開去,這便是「感而遂通」。天心就是大腦神經元在這種靜而欲動、實質仍是非動的情況。天心為神經元傳遞訊息的能力提供主要基礎,元神則是神經元正處於廣傳訊息而尚未發生的狀態描述。
(四)「回光」的神經活動
大腦對一切訊息的傳遞,都是靠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光電效應」。大腦中的神經元通常由細胞體(Neuron cell body)構成,細胞體長出樹突(dendrites),而樹突的功能是接收其他神經元傳來的電化學訊息,再傳遞給本身的細胞。《宗旨》在內觀反照出現的「回光」,就是電化學反應帶來的光感,由別的神經元傳到樹突再傳回大腦的光的訊息。神經元除了生長樹突來接收訊息之外,還會從細胞體長出一條軸突(axon),主要負責將訊息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這也就說明為何內丹真炁是有「存養」、「沐浴」甚至有擴延增殖的能力;因為,給真炁存養與沐浴即是把煉就的炁保存、凝聚甚至增長,這即是要持續、加強這個大腦神經元的光電效應,並且將傳遞訊息擴延至其他神經元。《宗旨》云「回光者,消陰制魄之訣也。學人煉盡陰魄,即為純陽」,[19] 要煉盡陰魄就是增添「光」度。神經元的軸突把訊息傳遞時,光電效應充斥在整個連結網絡中。在瞬間的傳遞裏,連結網絡愈大、光電效應愈大,由樹突傳回大腦的光感也就愈大,由軸突傳遞開去的光量同樣也愈大。用《宗旨》的語言描述,即是回光愈來愈大,「真陽」在擴延,直至「煉盡陰魄」為止。這條順延開去的「光路」,就這樣由軸突去承擔;而逆行傳返大腦的「回光」之路,就由樹突去完成。
這條光路是怎樣延伸和傳送呢?訊息其實是電流。如果說回光是傳入大腦的光感,那就是大腦神經元通過樹突傳入、再透過大腦皮質的功能把這種光電化學反應還原為知覺訊息,到最後才有這種「光」的感覺。現正需要了解的是,這條傳遞訊息的路徑,是靠甚麼物質或媒體來完成。人體生理組合非常奇妙而複雜,輸入與輸出的神經元之間存在著一個特殊的結構。在這個細小的間隙內,有一些細小的泡囊儲存神經化學物質,稱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神經元就是透過這些泡囊釋出化學物質來傳遞訊息的。軸突的功能就在這裏把訊息傳給下一個神經元。體內所有神經元攜帶訊息的方式都是以電化學訊息進行溝通的,離子可以穿過神經元細胞膜的動作由細胞膜的幫浦(membrane pumps)調節。這個微細的調節系統非常精確,它可以維持細胞內部恆常地帶著純淨的負電荷。離子的快速變動會引發動作電位。人體內的神經傳導就以時速兩百哩的速度進行,且在這個電位差快速變動的一剎那通過軸突傳送開去。[20] 泡囊釋出的化學物質又同時刺激樹突,引發神經元細胞膜的動作電位而使電荷產生,再傳送回大腦皮質區,「回光」的內在體驗便因此出現。這整個物理現象都在人的腦部產生,所以,作為上丹田的泥丸宮是內丹修煉的重要區間,不無道理。[21]
(五)性光與五行之光的分別
「回光」工夫的終極是回到「性光」。當大腦神經元把一切思想指令傳遞開去,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緒,都會引發不同的傳遞訊息。傳遞過程當中所產生的光電化學反應都有很大差異。當然,大腦在傳遞訊息的活動中能夠反映出思想、情緒和感覺等活動,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事。一個指令、意念、或感覺出現,就會引導一大堆離子與動作電位差的化學改變。這都發生在每條神經元與別的神經元之間的突觸(Synapse)間隙、相距僅百萬分之一公分所呈現的瞬間複雜的分子互動。神經元的傳遞媒體是神經傳導物質,它可以擴散穿過突觸到後突觸的神經元,然後,神經傳導物質分子帶著特製的受器停在後突觸神經元上,使後突觸神經元也變成正電荷。當後突觸神經元跨過電的閥值,它就會產生自己的動作電位,傳給下一個神經元,不斷傳遞下去便產生思想、情緒和感覺活動。如果內丹修煉的結果是一致的形態──「光」,大腦在傳遞訊息的神經傳導物質分子、受器及後突觸的神經元上所呈現的電荷形態應該是一致的──一大堆建構「光」的分子活動。而且,當光度增強,所呈現的同類電荷也會增多,傳送光的網絡也會增大。問題是,當修煉臻至玄牝之門、天心正位之時,大腦的電訊息活動帶給我們的「感知」除了「光」之外,還有別的感應嗎?根據鍾呂內丹學傳統,在陽神還未進入泥丸宮存養、等待最後一刻「性功」的考驗前,煉者要踐行「五氣朝元」法,使五臟各自的真炁得以匯聚,而五氣亦相應五色。[22] 換言之,光不一定是白的。當然,最後階段所煉就的「光」非「白」不可。此所謂白,也不是五色之白,而是像莊子所言「虛室生白,吉祥止止」[23] 的白,應該是「素白」的白、由空虛心境生出而能應一切內外景象的白。《黃庭經》的存思,僅屬於區域性的修「光」練習,屬於五行之光,因為思心得赤、思肺得白、思腎得黑、思脾得黃、思肝得青。由此可見,《黃庭經》對臟腑作出的存思,與鍾呂「陽神」境界有程度上之別。因為,《黃庭經》的存思仍屬一種廣義的識心活動。鍾呂的「五氣朝元」也同樣是這個層次,鍾呂的陽神境界才是光的終極。不論所起之心是專心致志的存思或刻意存想絳衣真人,只要心動欲萌,那便不可能出現純粹的「真陽」。真陽必須在「真意」中產生,有意之意只淪落識心用事。我們再回頭看採藥階段,鍾呂的「正陽之炁」的產生是在窈冥恍惚之中,經過「真水」、「真液」交合而成;而「陽神」又是陽炁經過性功的配合所造就,其表現能力當然不僅僅是金光佈體。可以說,由陽神活動所呈現的光,才是「性光」、才是終極的「白」,也即是《宗旨》所稱的「金華」。[24] 由是觀之,《黃庭經》的存思修「光」練習也相當於識神下的「光」的活動,並非「性光」。於大腦而言,假若神經元傳遞著的是「存思」意識,這個便是有意的活動,突觸與傳導物質之間的電化學活動便在亢奮形態,神經元突觸與突觸之間的電荷就出現正離子。性光則是正負電相兼的形態,即既不亢奮又不抑制的形態。
(六)光的擴延性與大腦神經的可塑性
大腦更神奇的,也就是這些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大腦神經元之間有恰如其份、複雜而準確的連結。每一個神經元通常可與數千到十萬個神經元作出連結。初生嬰孩每個神經元平均形成兩千五百個突觸,成人的大腦就有一百兆個突觸。我們可以通過突觸、神經傳導物質、受器及電荷變化,在龐大的、以數十萬計的連結網絡上完成一個念頭、或一種思想、甚至一個感覺。
值得注意的是,腦部會因應自環境接收到的訊號進行連結。這是人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關係的結果。人的腦部作出任何改變,包括思想、情緒和感覺,都在環境變動的條件下作出回應,這說明了大腦神經的可塑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大腦神經可塑性一方面反映人類對外在環境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可塑性亦暗示大腦有自我改造的可能性。人類的大腦可以因應傳入訊息而有相應的神經元化學變化。傳入神經元可以來自外在環境,也可以來自意志。後者所產生的大腦神經可塑性,給予內觀反照的「命功」[25] 造化功能一個重要線索。大腦神經可塑性不但為修煉文化提供治病的可能,[26] 更為內丹學「逆修成仙」的理論體系提供支柱──如果沒有「可塑性」的理論支持,以煉氣工夫臻至所謂得道境界,或者回到《宗旨》的「太乙」[27] 處便沒有可能。傳統的返本還源觀念來自對道的相向理解,這種觀念的提出,可追溯至老子。[28] 得道境界或者太乙境界,是形而上的境界形態,在物質世界去尋找數據去證成「得道」或「成仙」的確困難,亦不太適當;[29] 不過,思想影響物質的能力,似乎在現代精神醫學的新發展中微有頭緒,大腦神經元的電化學變化將是物質數據之一。《宗旨》勸世人修「返」,也同樣直指人的本源,只要沿著知覺心的掌控和修煉,便可以返回人的原初狀態。《宗旨》云:「返者,自知覺之心,返乎形神未兆之初,即吾六尺之中,返求個天地未生之體。」[30] 在返的修煉中,所返者仍是「光」。在人體而言,《宗旨》所指的光,是一種智慧的光,所謂「聰明智慧,一切運轉,亦無非此光」,[31] 用醫學的角度去理解,它應該是大腦神經元之間的傳導物質發生變化。我們知道,傳導物質發生變化即是離子的動作電位所帶動的結果:一條神經元的突觸發生電荷改變,從而刺激在連結上另一條、甚至千千萬萬條神經元的突觸發生電荷改變。電荷的改變又回饋並刺激神經細胞,當下神經元便受到一系列的訊息傳遞,而這些又完全是微電訊息,當我們進入深層的內觀狀態時,這些微電訊息和神經元的衝動,便是「光」的來源;我們在入定狀態所能「感覺」的,其實是一種「光電效應」,由樹突把這個「光」的訊息帶回大腦。
大腦神經元藉突觸傳送訊息時,離子的動作電位所造就的傳導物質與受器之間的電荷改變,將會因應傳入訊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當一個清晰訊息出現,這一系列的光電變化是清晰而流暢的。譬如,前突觸所帶的正電荷清晰明確,引發神經傳導物質與受器的化學變化也會清晰明確,傳送到後突觸的訊息也清晰明確地變成正電荷並繼續傳送下去。問題在於,每個訊息是否都清晰明確?正如我們的思想許多時是含糊不清,常常出現不確定並且猶豫不決的指引一樣,入定其實是一種不確定、恍惚的狀態,稱作「玄」。[32] 既因它是玄,才能修得「回光」。可是,就因為這個不確定和不清晰的訊息傳導,大腦神經元在分子互動與電荷分解時,可能也出現飄忽不確定的化學變化。如果當中的電化學活動最後不是正電荷而是負電荷的話,傳送現象便會截然不同。我們的大腦神經在興奮時會釋出正電荷,但在抑制時是負電荷,這因為離子的移動會使細胞膜另一邊的負電增加、降低動作電位被激發的可能。玄性境界,可以說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說它有,它卻是無;說它無,它卻是有。這種恍惚不定,才是玄的境界,也就是入定的真實狀態。然而,一種有意與無意並存的所謂「真意」[33] ,在大腦神經元的訊息傳遞當中,卻帶來電化學活動的不確定性。大腦神經元在玄性意境之下,指引出的當不全然是正電荷,而是正負電相兼的化學反應。也正正因為正負電相兼的情況,神經細胞所帶的電荷便互相制衡,它們既不完全亢奮又不完全抑制。[34] 由於此時沒有明確的指令──沒有識心、意念、以及任何思想活動──一種特殊的光電感覺便會出現。我們在恍惚之中,往往出現晃白的內景,我們知道「真炁」由此產生。[35] 這些光,就是當大腦神經元沒有任何衝動、訊息尚未形成的時候,由樹突傳送回來的光感。這也可能是配合「記憶」系統重現的光。
其實,打坐煉氣是閑坐閉目的,我們日常生活中視覺神經經驗到一大堆影像,充斥著整個記憶系統,當我們閉目修煉時,儘管視覺神經暫時沒有進行由外境傳入大腦的訊息,當下閉目隨來的只是一片漆黑的感知,然而,大腦神經元所攜帶的資訊,是一大堆來自日常生活視覺經驗的累積、並儲存在記憶系統的影像,因此,當這些影像經記憶系統重現時,在閉目漆黑的佈景之上所呈現的,當然也是不同程度的光感。誠然,即使我們不在煉功狀態,霎時間的閉目,也能感應到閉目前的光。只是,《宗旨》強調的返照回光,是更深層的「光」。這些「光」,將是記憶系統重現的影像,加上恍惚的指令所帶來的正負電離子兼融的光電變化。
我們不會對霎時間閉目所帶來的光誤以為金華,但我們知道,回光是長時間的鍛煉,這一點我們是不容置疑的。內丹修煉長期以來都刻意隱藏「火候」的問題,原因是煉丹容易,走丹[36] 更易。要防止走丹並存養辛苦得來的真炁、以至炁量[37] 充足而能進一步提升身體素質者,是火候問題。如何掌握火候比如何採藥更重要,道門中人多隱其功法。當我們入定回光,通過觀照而感覺到由神經元傳回大腦的光感,可以透過長期訓練來塑造神經元的特殊性。每件事、每個感覺、或每個指令都有特有的神經模式。腦部對一種知覺的察知和記錄必然要透過這個知覺所引發的神經活動模式來進行,這種特有的神經模式又會導致神經元與突觸的實質改變。這個實質改變會讓事件的特有神經模式儲存在腦中,並可適時喚取出來。這些實質的改變也就是「記憶」。當打坐相當時間,入定回光最初激發起神經元的電化學效應,並用同一路徑傳送到大腦,神經元之間的傳導物質與突觸所引發於的實質改變,將在往下的打坐模式中、不停地被喚取出來。重複刺激相同的一連串神經元會令到那條路徑的電氣衝動更有機會一路傳送到底,直到最後的動作電位刺激大腦中樞,使相應的皮質神經元作出感應。丘腦是傳入感覺訊息的中繼站,丘腦的軸突與皮質神經元配對,組成特殊的連結。我們感覺到內炁氤氳、臉頰麻癢如有蟲咬、或滿口甘甜津液等,[38] 都是由於神經細胞有正確的相關連結,能把丘腦的傳入知覺用電化學訊息傳到相關的皮質上。這個知覺訊息與認知上的連結,丘腦擔當重要的角色。這更補充了如前文所述,泥丸宮在內丹學上被看成重要區間的主要原因──上丹田泥丸宮其實就是丘腦的實際位置。
長期的回光訓練,就是火候。回光日久,陰魄盡滅,即見純陽之體。回光在較長的鍛煉下,神經元被塑造,日久而產生特有的神經模式。重複的打坐練習將會不停地喚取這組特有的神經模式。那就是前文所謂「記憶」系統。它通過連結,憑著電氣衝動一直傳到丘腦,再刺激丘腦神經細胞核內部的變化。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神經元被重複刺激一段時間之後、亦即是當煉者進行相當的「火候」練習後,在那裏釋出的神經傳導物質便會增多,累積下去便會引動高階的信使:環單磷酸腺(cAMP, 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增加了,從而導致神經細胞核內部某些基因活化,再導致新的蛋白質合成,其中有些蛋白質與建立新的突觸聯繫有關,成為長期記憶的特殊系統。在某些情況下,神經細胞核內部的基因活化,可能帶動身體基本素質的改變。這些新合成的基因,總的來說是源於大腦神經的可塑性。這個身體素質的改變是在火候的引導下發生的,不難想像,它將是對治頑疾如癌症、及免疫系統疾病的力量來源。進而言之,如果作為內丹終極境界的「超凡軀、脫俗胎」可以化約為物理現象的話,那麼,回光火候、或者持久的內觀修煉,在大腦神經的可塑性的理論支持下不會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七)總結
心與腦是兩個不同的器官,中國人習慣把心和腦看成一個東西。傳統中國醫療文化採用「心」作為人體生理活動的主導器官,但它本身又是意識、意志及心靈活動的來源。[39] 如果借用《宗旨》的內丹術語,則心同時是性與命的主宰。性功主要是識心修得天心的太乙本源,命功主要把坎宮點化成光,在離宮朗耀而成金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宗旨》的心分天心和識心:天心在頭而識心在心。[40] 這個區分其實反映出《宗旨》的作者已察覺到兩區間的器官有著不同的功能。現代的知識告訴我們,天心即是腦。心臟與腦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器官。所以,《宗旨》在內丹修煉的描述其實經已運用了現代的概念。[41] 這倒是很自然的發展。這是一種趨勢,內丹學勢必傾向融合分子生物學、精神醫學及基因工程醫學的科研成果。
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光電化學變化為《宗旨》的「回光」效應和「真炁」的形成提供物理性的解釋。長久以來這個打坐煉炁工夫講論的「虛室生白」和「金華」,在大腦神經科學研究的補足下有了較清晰的說明:那其實是大腦接收光電效應、經過丘腦皮質區還原後的一種視覺體驗。然而,長期在火候的提升,又為可塑性的大腦神經元帶來巨大的變化,當中新的蛋白質合成和基因的活化,更是內丹學理論發展的核心問題。因為,現代人對內丹即使發生興趣,鮮有對宗教的成仙作出追求。養生治病的功能才是內丹文化賴以延續的重要元素。遺憾的是,內丹學的發展歷來都狹窄於道教內部,而且更有賴於寥寥可數的、在性與命均有修為的高功大德的傳授與提唱。近年非道教中人但對道教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多了,他們為內丹學的發展帶來正面的影響。然而,若要切合現代的科技發展與文化素質的要求,內丹學研究必須具備現代語言和科學方法。雖則其玄祕及宗教部份不可能、亦不應用形而下的邏輯與語言去表述,但要引導更多人藉打坐煉氣模式去治理身心,科研與數據是必須的。無奈內丹學人沒有西方醫學的訓練,對最新的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學的發展亦不明所以。古今的學識未能融匯貫通,甚是可惜。再者,通過內丹修煉所達致的內在體驗和身體素質的改變,應該用科學方法去檢定。本論文所關心的大腦神經元的化學反應與「回光」的內在體驗之間的關係,著實也缺乏實驗的支持,同樣不能令人信服。學人與科學家之間是否需要合作,看來是值得關注的事。
(完)
本文作者:袁康就博士
此論文於2005年5月21日在「天臺山暨浙江區域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
[1] 《太乙金華宗旨》並未被收進於《正統道藏》之中,只見於《藏外道書》第七冊,名之為《金華宗旨》;第十冊,名《太乙金華宗旨》;及《道藏輯要》(四川:巴蜀書社,1986)室集二,名《金華宗旨》。另有以《呂祖師先天虛無太一金華宗旨》之名收錄於《道藏續編‧初集》。
[2] 扶乩年份應是康熙戊申年(1668),當時有七弟子授以《宗旨》玄文,及至壬申年(1692),乩文又降示《宗旨》要復再提唱,這時乩壇前恭敬受命者又剛巧有七人之數,故作為前輩自居的屠宇菴便為此事作跋並題,訴說緣起,傳示後學。由康熙戊申下迄壬申,經過24年之久,而第一版《宗旨》應該是乙未年(1775),由邵志琳從「蘇門吳氏」的抄本所訂定。即是說,此第一版出現於乩文降示之後107年。見《道藏輯要》室集二,《金華宗旨後跋》頁5。
[3] 由扶乩年份康熙戊申年即1668下迄至第一版由Cary F. Baynes(貝恩斯)英文本面世的1931,相距263年,數至今天則超過三百年。
[4] 本文以《宗旨》作為《太乙金華宗旨》的簡稱,下同。
[5] 見《元神識神章第二》。
[6] 見《逍遙訣章第八》。
[7] 同上。
[8] 同上。
[9] 這裏暫以鍾呂丹道為傳統內丹學名之,當中「採藥」即「交媾龍虎」,均見於《靈寶畢法‧交媾龍虎第三》及《鍾呂傳道集‧論龍虎第八》。
[10] 見《逍遙訣章第八》。
[11] 見《黃庭內景經‧天中章第六》。
[12] 見《黃庭外景經‧中部經第二》。
[13] 見《黃庭內景經‧至道章第七》:「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另外《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經》亦云「頭中有九宮:兩眉間上卻入一寸為明堂宮,卻入二寸為洞房宮,卻入三寸為丹田宮,卻入四寸為流珠宮,卻入五寸為玉帝宮;明堂上一寸為天庭宮,洞房上一寸為極真宮,丹田上一寸為玄丹宮,流珠上一寸為太皇宮。」
[14] 見《宗旨‧天心章第一》。
[15] 同上。
[16] 見《宗旨‧天心章第一》:「內觀即是置心一處之訣,即是心傳秘旨。至於功造其極,心空漏盡之時,然後恍然洞徹玄妙之旨。真虛真寂,真淨真無,一顆玄珠,心心相印,極秘也。至得悟得入之後,而仍極顯矣。此無他,天心洞啟故耳。」此段文字不見於《道藏輯要》本。
[17] 見《老子‧第六章》。
[18] 見《繫辭傳上》。
[19] 見《元神識神章第二》。
[20] 以上的資料源自埃克爾斯(Sir John Carew Eccles,1903-1997)的研究。埃克爾斯因發現神經細胞跨越突觸的溝通方式而獲得1963年的諾貝爾獎。
[21] 泥丸宮被定為上丹田,它的位置在印堂直入、百會對下的交會處,這個位置剛好是丘腦所在。
[22] 均見於《靈寶畢法‧朝元第八》及《鍾呂傳道集‧論朝元第十五》。
[23] 見《莊子‧人間世》。
[24] 見《回光證驗第六》:「覺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為心體開明,金華正放也。」
[25] 這裏說的命功,是指「性命雙修」中的命功,即是以煉炁方式改變身體素質的工夫。
[26] 內丹的小乘工夫是「人仙」, 煉者達致「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見《鍾呂傳道集‧論真仙第一》。
[27] 太乙即太一、太極,是道的別稱,《宗旨》云「太乙者,無上之謂」。見《天心章第一》。
[28] 《老子‧第二章》云「有無相生」,是順生與逆修相向兼具的基礎理論。
[29] 得道是一種境界描述,形而上的道不可能用形而下的物質數據去驗證,《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可說清楚的便不是道。
[30] 見《回光守中第三》。
[31] 同上。
[32] 「玄」一字具正反兩面的屬性,凡玄都是辯証的。「兩者同出而異名」即玄,見《老子‧第一章》。
[33] 具體來說,「真意」是一種有意與無意之間的精神狀態。說它是無意不可,因它不是昏睡、或無意識,而是保留一種凝神靜定的境況感;說它是有意又不可,因它不存在清晰明確的指令、或肯定的認知對象。一般內丹修煉中,求取丹炁的條件是凝神入氣中,用「真意」使腎氣交合心液。如張伯端《金丹四百字》云「真土擒真鉛,真鉛制真汞,鉛汞歸真土,身心寂不動。」真土就是真意。
[34] 在亢奮時,神經細胞所帶的電荷是正電荷;相反,在抑制時是負電荷。
[35] 「真炁」只能在入定狀態中出現,因為入定才有「真意」,有「真意」才有「真炁」。
[36] 這裏「走丹」的意思是指「真炁」散失。
[37] 由於此時真炁已出現,煉者所存養及進一步修煉的對象是把這些已煉就的炁增多增強,故此時言「炁」不言「氣」。
[38] 這些感覺都是在小乘的打坐煉氣工夫中常見現象。內炁氤氳來自入定狀態的內在知覺,由閾下神經傳遞而來。臉頰麻癢如有蟲咬是因為氣走皮毛:皮下有氣運行則出現麻癢。滿口生出甘甜津液,是因為腎氣交心液,氣多便能生液,是「採藥」的主要現象。
[39] 《靈樞‧邪客篇》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問‧靈蘭秘典論》亦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所謂「神明」,即是進行思維和統率全身生理機能的特殊能力,也就相當於現代醫學中大腦的功能。
[40] 《宗旨》云:「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見《元神識神章第二》。
[41] 《宗旨》出現於清初,在西學中用之思潮影響下,腦的概念從心的概念分別出來是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