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2012-06-11
信報 專欄
六月登場
袁康就博士
對於煉打坐氣功的人,舌抵上齶是搭通「上鵲橋」的一個必須動作。上下鵲橋是任督二脈的連接處。此處搭通就叫「打通小周天」。搭通上鵲橋的方法,就是舌抵上齶;搭通下鵲橋是提肛。
其實,當你做這個舌抵上齶之前,你真的明白背後原理嗎?你有問過你師父,師父怎樣教你呢?打坐即使要搭通上鵲橋,哪有必要舌抵上齶嗎?
我們來做一個實驗。我們嘗試合口,感覺一下,舌頭是否抵住上齶?對,是抵住的。既然舌頭沒有不抵住上齶,哪為何要舌抵上齶?打坐時口是合著的,那舌頭就很自然抵著上齶了。既然舌抵上齶了,何須又說舌抵上齶呢?你師父可能會說,把舌頭捲曲抵住上齶後方,才是要求的舌抵上齶;抵住了,小周天就通了!
首先,打通小周天是誤導的。小周天本來就通,不用打通。任督二脈不會不交接,也不必刻意製造交接,來一個舌抵上齶。那麽,這是甚麽原理呢?讓我告訴你,舌抵上齶這動作不為搭通上鵲橋,而是求取津液!打坐煉氣當中,有些功法是著意求取更多、更明顯的津液的。當然,部分打坐功夫不以此為目的。舌頭在一般合口狀態,雖然觸到上齶,然舌底下的津液量在不達標的情況下,我們就有需要以舌抵上齶來造就更多的津液。口水多寡是煉氣進程的一個指標。當我們愈坐愈多口水,那就表示我們煉出氣來。為甚麽這樣說呢?舉個例子,一百米短跑,10秒完成很不錯啊!我們不妨留意,有誰跑步完畢不出汗呢?沒有!哪為何要出汗呢?主要原因是:氣多能生液,液多又能生氣。出汗,是說明剛才的運動,你耗用了大量的氣。
打坐若能把氣推上頭頂,在足夠氣量的前提下,讓氣轉化為液,沐浴全身,那就必須以舌抵上齶來推動這轉換機制。舌抵上齶可催促更多的內氣轉成津液。舌下有金津、玉液兩穴位,是排出津液的地方。所以,某些功法的確要求捲舌往上齶內裡退,不過,做此工夫之前,煉者已完成一系列強壯氣量的工夫,且內氣經已在顱內積聚,等待量變到質變之時。講舌抵上齶,你又是否煉到這個階段呢?
![]() |
![]() |
香港科技大學博士。註冊中醫(針灸)。浮針二段。曾任《信報》、《Capital》專欄作家。曾兼教於中大專業進修學院、中大中醫學院、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香港道教學院、國際道聯會等。影視專輯見於RTHK《健康新文化》、《修行》、《功夫傳奇》、《道通天地》、《講東講西》。
|
六 月 登 場 07. 打坐不一定要舌抵上齶
2012
點擊數: 240
進 站 人 數
0221242
Today:
16
Yesterday:
10
This Week:
16
This Month:
548
Total:
22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