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康就博士 作者為註冊中醫(針灸)
2021-05-26
浮針源自「直針刺」。針體刺在皮下的一層罅隙,叫「疏鬆結締組織」,也可以叫「筋膜」。這位置甚少末梢神經,故針刺在這裏不會痛。不過,這裏還有微絲血管,血管內有末梢神經,當針身碰到血管,那患者便有少許軟痛感;碰不到血管,患者只感覺浮針在皮下拉扯,一點痛感也沒有。這就是浮針不痛之因。
浮針的療效就在這個疏鬆結締組織中誕生。浮針醫師在這裏做了兩個動作:「掃散」和「再灌注」。掃散是指醫師持針以扇形拉扯筋膜的動作掃散,其結果是針尖前的緊張肌肉得到放鬆。再灌注是患者與醫師「鬥力」,目的是讓該肌肉有更多的血液灌注到位。
缺血缺氧
簡單而言,浮針針對的是病理性緊張的肌肉,稱「患肌」。掃散和再灌注主要目的是讓緊張的肌肉回復到正常的鬆柔狀態。要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疾病都源於「生了病的肌肉」。繃緊的肌肉有一個特點是缺血缺氧,在缺血的情況下繃緊的肌肉會帶給我們那塊肌肉的疼痛。我們不難明白,當我們經過一整天的勞動,我們都會腰痠背痛,那就是肌肉在長時間使用後缺血缺氧的結果。痠痛感出現是肌肉的「呼喚」,當我們輕視這個疲倦的呼喚而繼續使用的話,疲倦的肌肉會出現更嚴重的缺血,痙攣(或叫「抽筋」)馬上形成。抽筋時,我們感覺到那塊肌肉很痛。肌肉缺血缺氧就是痛!
除了疼痛,患肌的肌力會下降,功能亦受限。例子如肩關節周圍炎,患者提肩無力,前伸提重等功能大跌,就連日常生活如刷牙漱口、穿衣服等都做不來。
患肌帶來疼痛是大部分日常痛症的病機。這是第一類病痛。患肌可以卡壓神經、血管或其它組織,衍生其它疾病,是第二類病痛。當患肌壓着神經,麻痺感就出現,例子如臀部梨狀肌繃緊後卡壓坐骨神經而有所謂「梨狀肌綜合症」,大小腿出現麻痺。當患肌壓着血管,本來血液所到之處會因血供不足而有肢體冰冷,例子如繃緊的腹直肌壓到動脈,雙腿經常冰凍。
致內科病
患肌的形成也可帶來第三類疾病。那就是當患肌壓着器官時,那受壓的器官會出現功能降低而誘發所謂「內科病」。例子如小腹患肌壓着降結腸,結果是便秘。胃部受患肌所壓,噯氣和胃氣頂不絕,胃鏡看不出異樣,用浮針把上腹患肌掃散則症狀全消。
肌肉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肌肉出現的病理性改變非常容易,也很常見;然這個病理性改變與疾病的關係往往被現代醫學所忽略。浮針醫學聚焦於疏鬆結締組織和肌肉的研究,由傳統的「直針刺」發展到今天的「浮針」,是重大的突破,它為中醫針灸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立大好條件和優勢,其「患肌理論」不論中醫西醫都會有深遠影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