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博士。註冊中醫(針灸)。浮針二段。曾任《信報》、《Capital》專欄作家。曾兼教於中大專業進修學院、中大中醫學院、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香港道教學院、國際道聯會等。影視專輯見於RTHK《健康新文化》、《修行》、《功夫傳奇》、《道通天地》、《講東講西》。

 

06 浮針行氣活血

撰文:袁康就 博士

註冊中醫(針灸)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內丹氣功課程導師

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兼任講師

2020年6月

浮針對治疾病的方式是消除「患肌」。當患肌回復正常,那之前因患肌導致的問題便迎刃而解,許多痛症和內科疾病都得以醫治。然而,處理患肌的手法是「掃散」和「再灌注」,其結果實質就是傳統中醫所講的「行氣活血」。

傳統中醫對氣虛血弱致病的機制非常重視,而事實上,氣血兩虛是一切疾病的源起。試問當疾病來臨,身體沒有足夠的能量與病邪搏鬥,靠老弱殘兵對付外敵入侵,又怎會戰勝病邪!

氣血兩旺的「氣」和「血」兩個概念,可再簡約為「血」的問題。「氣血兩旺」就是「血液循環良好」。

氣是功能血是營養

何謂「氣」?氣是指「功能」或「功能的發揮」。我們說「腎氣」是說腎的功能。然而,當我們說某個臟腑的功能良好時,也意味著那臟腑在有充足養分的情況下實現良好的功能。那養分就是血液。養分憑藉血液輸送,血液流動良好,其功能就好。「血液流動」這個活動也同時是「氣」的體現,氣旺就血旺。

在肌肉而言,肌肉活動就是氣。肌肉作出正常、無障礙的靈活運動,就是良好的肌肉功能。肌肉活動過程中,必須借助血供來完成,血供不足就軟弱無力、疼痛、僵硬、痙攣,肌肉功能就不完全發揮。

浮針的操作主要對付「患肌」。患肌是指一塊本來鬆弛的肌肉繃緊了。患肌出現,壓到血管使血流不暢可以是手足冰冷、宮寒、肌肉疼痛;壓到頸部主動脈可致頭暈;壓到椎神經可出現四肢麻痺。患肌自身也是缺血造成。

掃散行氣再灌注活血

浮針對著「問題肌肉」進針,再配以適當的「掃散」和「再灌注」,那塊繃緊的肌肉便馬上鬆開,回復正常的肌肉功能。「掃散」是指針體沿皮扇形搖擺,這個動作可給疏鬆結締組織在液晶態下以網絡擴散式進行「自我重組」。而「再灌注」則讓患肌在抗力底下得到血液的灌注,供血後那繃緊的肌肉便得到營養從而回復正常。前者可說是發生在疏鬆結締組織網絡的一種「氣」的表現,後者很明顯就是壯旺「血供」的表現。整個浮針操作就是一個成就「行氣活血」的治療技術。

「問題肌肉」解決的結果是,肌肉功能回復正常、被壓的神經和血管等組織得到釋放,由患肌誘發的疾病迎刃而解。換個傳統說法,浮針療法就是「行氣活血」讓血供充足,從而使疾病得以治好;或說「氣到病除」,就是那疏鬆結締組織網絡式傳導效應讓患肌消除。

(完)

Related Articles

進 站 人 數

0218054
Today: 16
Yesterday: 14
This Week: 30
This Month: 318
Total: 21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