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袁康就 博士
註冊中醫(針灸)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內丹氣功課程導師
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兼任講師
2020年7月
當我們身體出現疼痛,直覺就要找止痛的方法。現代醫學在驅除疼痛方面發明了很多藥物。不願吃止痛藥的也可選擇物理治療、推拿、按摩等方式紓緩病痛。浮針對治痛症往往有立竿見影的功效,但浮針不止痛,只讓疼痛消失。
浮針醫學的獨特見地是「患肌理論」,此理論可說是空前絕後。何解?不論中醫西醫,對於肌肉致病的思維幾近於零。西醫從來忽略肌肉病理性變化所造成的影響,把大部分疼痛的根源歸咎於骨性退變,動不動就在骨頭或軟骨上開刀。
那邊廂中醫在疼痛的思考抽象化,「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概括了所有物理變化,用氣走穴位和經絡來闡述整個由痛至不痛的過程,箇中當然沒有肌肉概念。
疼痛源於患肌
「患肌理論」的提出,直接對痛症提供清晰明白的解釋。在運動中樞正常情況下,放鬆狀態時,目標肌肉的全部或一部分處於緊張狀態,該肌肉就叫「患肌」。日常生活造成患肌的機會非常多。你可能因為肌肉沒有熱身而扭傷;又或者過度疲勞導致患肌的出現。
患肌的出現可導致附著骨頭那末端肌肉應力增加,從而誘發疼痛。這就是為甚麼身體多處痛患都靠近關節。然而患肌大多出現於肌腹。浮針醫學把患肌與疼痛點分開描述。患肌叫「第一現場」,多在肌腹部位。疼痛位置叫「第二現場」,是由「第一現場」那患肌造成的。只要放鬆患肌,疼痛便消失。
浮針治痛不止痛
梁生是裝修師傅,由友人介紹來求治網球肘。「你那裡不舒服?」「右手肘痛!」梁生按著右肘下訴說。「你怎弄出來的?」「可能我擰螺絲釘多吧,三個月了,愈來愈嚴重,最初是軟軟攰攰的,現在就連提一杯水也痛!」「你扭毛巾也痛嗎?」「好痛呀!」我在他的肱骨外上髁按壓……「嘩,太痛了!輕手些!」他連忙發出救命的呼喚。
我沿著肱橈肌由下而上摸上去,發現他這塊肌肉中上部位非常繃緊,另外橈側腕長伸肌都有輕微的緊張。
「等會你就不痛了,放心!」我在梁生的前臂扎上浮針,經過一輪「掃散」和「再灌注」之後,問:「你現在還痛嗎?」梁生稍為扭動前臂,驚訝地說:「咦,不痛了!真神奇,你支針止痛超快啊!」「不,浮針不止痛!」「不止痛?為何我不痛了?」最後我還是給他簡略地解釋患肌理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