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康就博士 作者為註冊中醫(針灸)
2021-08-18
陳小姐51歲,腰痛困擾多年,十多年前西醫給她拍過x光,說她腰椎退化。她每次發作都不算嚴重,有時吃幾片止痛丸,或者找個推拿師傅推推按按就緩解了,可今次又病發,但病情似乎比過去都嚴重,試過針灸,得朋友介紹來我處求診。
「你現在怎痛?」我展開問診環節。「我腰很痛,差不多一個月了,不論走路、坐、臥都痛,昨晚沒睡好!」「看過西醫嗎?」「有啊,說我腰椎間盤突出,建議做手術……我不想做手術啊,找針灸做了十多次似好些但不明顯……」
陳小姐痛楚明顯,走路也「就住就住」,活動受限,寸步難移。我喚她小心上床,讓我檢查。她好不容易爬上床,然後逐個疼痛位置告訴我。
不在痛處扎針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常見的痛症之一,患者病發時每每痛不欲生,不但舉步維艱,就連打個噴嚏也痛得要命。
經過一輪問診及觸診之後,我確定陳小姐的好幾塊嫌疑肌,開始用浮針給她治療。我先在她小腿腓腸肌進針,當我正正在適當進針點上抹上消毒酒精時,陳小姐大聲叫:「袁醫師,等等,我不痛在這裏啊!」
很多人認為針灸是「哪裏痛就針哪裏」,這觀念是對的,傳統針灸理論就以這種思維確定扎針位置,叫「阿是穴」針灸法。那是指患者痛點被醫師按壓查找時的反應「啊,是的,就痛在這裏了」,故稱「阿是穴」。
傳統針灸除了常用「阿是穴」針灸法之外,還有為人所知的「氣觀念」,那就是關乎經絡、腧穴、補瀉等理論、以「得氣感」為療效指標的核心思維。在香港,浮針尚未普及,一般人對針灸的認知就是「哪裏痛就針哪裏」。浮針療法不同,痛點是第二現場,第一現場是那塊導致第二現場疼痛的繃緊肌肉,叫「患肌」。浮針醫師要處理的是第一現場而非第二現場,只要那塊繃緊的肌肉或說「患肌」鬆開,第二現場的疼痛便隨之消失,立竿見影。
鬆開繃緊肌肉
陳小姐的反應是正常的,因為她剛試過傳統針灸。她之前的傳統針灸操作與此截然不同,驚訝表現不足為怪。我給陳小姐簡略解釋浮針處理病痛的理論後,開始在她相關的患肌扎上浮針,以慣常的操作「掃散」和「再灌注」,鬆開她那幾塊主要的繃緊肌肉。她的患肌可不少,有腓腸肌、股二頭肌、梨狀肌、臀大肌、臀中肌、髂腰肌、腹外斜肌和豎脊肌。
操作完畢,我請陳小姐下床活動活動。她的手機突然響起來,她連忙箭步跑出房門拿取手機,應了幾句後回頭問我:「對不起,我趕時間回去開會,做完了嗎?」我笑笑的說:「完了。你好敏捷啊!」她驀然覺醒:「咦,係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