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博士。註冊中醫(針灸)。浮針二段。曾任《信報》、《Capital》專欄作家。曾兼教於中大專業進修學院、中大中醫學院、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香港道教學院、國際道聯會等。影視專輯見於RTHK《健康新文化》、《修行》、《功夫傳奇》、《道通天地》、《講東講西》。

 

01. 氣功打坐疑惑解構

氣功打坐疑惑解構

撰文:袁康就 博士

針灸師、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內丹氣功課程導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兼任講師

2014年1月

愛好氣功的朋友,在最初階段盤腿打坐,身體出現某些現象時,疑惑不解,便很容易放棄。現將一般打坐煉氣所帶來的常見現象作出討論,以供讀者參考,期盼有志練功的朋友不致太過迷惘,而可更上一層樓。

一、出汗

打坐出汗是正常而且是好的現象。內丹學認為「氣多能生液、液多能生氣」,意指氣多則會轉化成液。液有幾種,汗液常見。打坐出的是「粉汗」,即自覺有汗,抹之又抹不出汗來。

打坐煉氣,所煉的是陽氣,非陰氣,故練者理應愈練愈熱,以至於汗出。倘若你愈坐愈凍的話,煉氣工夫可能不對。

二、口水多

津液是煉氣的重要指標。津液有兩個涵義。一是代表氣多生液,像汗水一樣,是液之一種。另一是丹炁萌生的前期徵兆,那當然是好的現象了。內丹氣功的「丹」,就是「真炁」,故丹又叫「丹炁」,其氣無形,寫作「炁」。真炁多了就轉化為真液,故口水又分兩個層次:一是由氣而成,另一是由炁而成。由氣而成的,就是普通的口水,是一般有形之氣所轉化。由炁而成的,代表練功有成而得真炁,真炁化為真液而形之於津液,則口水味道甘甜美味,與普通口水不同。

三、淚水多

有些朋友在打坐當中流眼淚,但又肯定不是因傷感而喊出淚來。那是病邪,腎邪入肝則出淚水,此眼淚是腎濁。打坐內氣潛行,自動幫練者醫病,把病毒排出體外。淚水與口水及汗水不同,口水及汗水乃由氣轉化,淚水則是氣功廹出的病毒。

四、手痺

打坐時掌指麻痺,可能情況有二。一是內氣走至末稍。一是練者患了頸椎病。要分辨那是氣感還是頸椎病不難,倘若打坐期間手痺出現,我們試將頸項慢慢地左右及前後扭動,再把頭部微微後昂,幾分鐘之後,如果那痺感消失,那就是頸椎病。又留意打坐完畢手麻現象是否存在,有的話,那是頸椎病;沒有的話,便是氣感。

五、腳痺

這是大部分初學者都經歷過的現象。腳痺來自盤腿所導致的血脈不通,一般情況下,打坐完畢把腳鬆一鬆,伸一伸,一會兒便會回復正常。腳痺是可以克服的,練習幾個星期後,麻痺就會減退。當然有些例外,患有坐骨神經痛的朋友,怎樣坐都有痺痛,那就要用針灸醫治。

六、耳鳴

耳鳴聲響在打坐入定時會變大。在平日忙碌的生活中,專注力分散,耳鳴顯得模糊,但到了無為功人定,自我檢測病痛機制啓動,本來不太嚴重的病情會變得嚴重而明顯。無為功初起耳鳴聲大,爾後內氣衝病灶,自然得癒。有一種「耳鳴」是煉出來的,那就是當內氣從下而上,頭部氣壯,髗內氣旺,則耳朵會出現雷鳴之聲。

七、痛覺加重

同耳鳴聲響變得明顯一樣,我們的陳年舊患在無為功入定時會痛得明顯。中醫稱之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傷患處有血瘀凝聚,阻塞血脈流動,氣血不通則痛。當煉氣有成,氣衝病灶,氣血通則不痛。在打坐入定時,內氣遊走經脈,每遇瘀阻,初撞之而不能過則痛,繼撞之而不止,終能撞開,通則不痛,痛症得治。不過,對於氣功初學者來說,小病可治;久病及嚴重者,建議採用針灸,或適當的治療。道理很簡單,初學者尚未能掌握好無為入定,打坐仍處於雜念紛飛的境況,又怎能期望有內氣把嚴重的痛症驅除呢!

八、頭重脹

平日沒有頭昏腦脹而打坐時卻有此現象者,那就算把氣煉出來了。氣功打坐是煉氣,煉氣最重要是把氣煉上腦。大腦是人體總指揮,一切生命核心元件皆在此,打坐求健康和治病,應從大腦下手,況且,很多醫療科技解決不了的頑疾,如癌症、免疫系統疾病、腺體病、內分泌問題等等,都與大腦總指揮有密切關係。調節大腦功能,有可能給你疏解難治之症。傳統內丹煉氣法之中,有「肘後飛金晶」,是要丹田之氣沿脊往上跑,過三關撞入大腦泥丸宮,其目的主要是扶正、喚醒及平衡大腦各個器官功能,從而讓軀體各部達到協調以至操作正常的狀態。

腦內有氣,練者會有重脹感,打坐完畢,此氣感將轉淡,甚至消失。如果練者打坐過後仍然頭脹重墜,則有可能是髙血壓問題,與練氣無關。

九、肌肉跳動

有部份練者在打坐時,某些肌肉無緣無故地彈跳,彈幾下便停止,又再彈幾下,這情況常見於手臂及大腿,有時在面皮上。當這些肌肉彈跳出現,我們可不用理會,它會自動停止和消失,不太阻礙入定。打坐是在身心平伏狀態下完成,全身無有活動,肢體神經亦在抑制狀態,如果某些神經細胞仍在亢奮的話,它相關的肌群便會跳動。這情況好像課室裡的學生,當上課鐘聲響起,大部分同學可以立即收聲,安靜地上課,但有三幾個同學卻未能抑止,仍在亢奮當中,老師講書時手舞足蹈。那些彈跳就源自一些仍在亢奮狀態的神經細胞。

十、搖晃

氣功是煉內不煉外的。內氣要煉出來,就先讓身心平伏下來。心之平伏是一念不生、一慾不起。身之平伏是肢體如如不動,打坐安坐便是。打坐做到身心不動,內氣便在無為自然狀態下啟動,有時會令軀幹搖動,此時練者須予以抑制,不要讓它搖晃。內氣營運於內是好,散發於外則不好。

很多人誤解「靜極生動」,以為打坐最好靜中見動,尤見肢體之動,都是錯的。此動應該是內氣啟動,遊走五臟,不是讓它往外晃動肢體。

當我們的坐墊不適合或不用坐墊,身體也容易搖晃。坐墊的主要作用,是把坐位抬高十厘米,讓上身與大腿交角超過九十度,加强安坐的穩定性。

有些初學者一坐就晃動,當被問及是否練過自發動功時,大部分都是練過的。奈何,有晃動的習慣,是很難入定的。要抑制晃動就要加倍用功,把晃動慣性改變過來。要記住:自發動功,不是內丹氣功!

(完)

Related Articles

進 站 人 數

0219314
Today: 9
Yesterday: 16
This Week: 77
This Month: 563
Total: 21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