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絕對無速成
撰文:袁康就 博士
針灸師、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內丹氣功課程導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兼任講師
2014年2月
世上所有功夫都是練出來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下功夫的時間愈長,功夫就愈到位。功夫講火候,不講懂不懂。功夫要浸淫出來,不是口講出來。這些道理都是常識,每位練者都知道;不過,人有惰性,寧願相信騙人的謊話,甚至願意騙自己,也不接受真相。
不論氣功或中國功夫,踏入二十世紀,都有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大差異。文明帶來急促高效的節奏和步伐,換來的,就是歧異的價值觀。上一代學功夫的人,總是刻苦、用功、有耐性、有毅力。今人學功夫,只求花巧好看、速成、舒服、求捷徑。
筆者年青時候上拳館,在天台練功,白天炎夏,總是大汗淋灕;寒冬夜晚,又必凍到不能停止操練。功夫必從艱苦中練出來,沒有速成,不會舒服。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練功猶如理髮
我很喜歡到傳統的理髮店剪髮,尤其那些正面臨倒閉危機的「上海理髮店」。在灣仔區,尚有一兩間這樣的樓上理髮店掙扎求存。店內所有理髮師傅,包括洗頭師傅,都年過六十歲。這些傳統理髮師傅都是一絲不苟的,電剪完再用手剪,手剪完再用剃刀刮毛毛,慢工細貨,最後還幫你刮鬚、刮上眼瞼的散毛,剪鼻毛。那刮鬚用的肥皂水毛擦,簡直是傳統印記,別有風味,而那敷在面口上的熱毛巾,舒服非常,再過十年八載,很難想像理髮店會提供這樣的服務。
相對來說,新一代的理髮師傅截然不同。首先,他們不喜歡這個「理髮師傅」稱謂,他們要用「專業髮型師」的稱呼。他們平均年齡三十多歲,一般都長些自以為「型」的鬍子及架上一副夠「型」的眼鏡。年青師傅總以為,要人家覺得他的理髪技術高明,就要玩玩轉髮剪的花巧。較剪在幾隻手指之間舞上舞落、繞圏、拋摘,像雜技表演,剪兩下又拋摘三下。然而,這與客人的頭髮是否剪得漂亮沒有必然關係。他們三兩下手勢,電剪以後稍作手剪,只是隨隨便便,那當然沒有給你用剃刀剃髪腳了。
傳統與現代的分別,在理髪行業表現得非常明顯。傳統的是慢工出細貨,工夫到位,認真而仔細。現代的是花巧有餘,實力不足,著重表面,講求外觀。
氣功無表相追踪
氣功內煉,更加要加倍堅持。打坐不似功夫,沒有形相可以鑑定其工夫是否到位,加上內氣遊走,體內並無知覺工具予以查察。練者所認知的,加入許多想像及主觀成分,故更難掌握。不容易掌握的工夫就有修煉危機,譬如惰性、自我欺騙、自欺欺人等就隨時出現。
所有修煉及講求工夫的技術都沒有速成,但很奇怪,市場充斥著不少速成班。有七日過功的、有一個月打通小周天的、有三日通天眼的。這些宣傳泛濫,明顯與事實不符,但有趣的是,人喜歡聽信謊言,反正錢財身外物,試下無妨。棍騙看準人性弱點,就在這些修煉上的灰色地帶「發功」。
現代文明確實帶來很多生活上的方便,效率高、成效快,都是文明的回報。只是,人們把這個現象與修煉類同,自然地把觀念錯配,也刻意錯配,那是很遺憾的事。
修煉到位與否,當然決定於方法。方法好,練者就不會走彎路,或者練不出工夫來。哪你是否遇到明師,亦是決定你會否獲得好方法的重要元素。在我周圍熟悉的那些熱愛氣功打坐的朋友當中,很多被宣傳吸引過去。然而,明者不名,不名者明,哪有明師好賣廣告的道理!
虛心態度求師
明師難遇,自古如是。但遇之而錯失,比比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眼前平平無奇的阿叔是理髪頂級師傅,你瞥他一眼,就因為他相貌平庸,你就不信;相反,你的視線被那位懂得髪剪絞花的所謂「髪型師」吸引過去。即是說,好師傅你遇到了,還需要你的信任。你不信,不放下自我、不放下成見,你就沒有資格再往上提升。你的成見就是:高人應該這樣那樣,不會是平庸的!
我也看到不少求醫的朋友,說朋友的朋友被某某醫過,讚到這某某醫師出神入化,這樣他就信了。更厲害的,一條中藥偏方傳來傳去,頑疾治好無數云云。我們相信口碑,口碑掩蓋科研。要知道,所有藥方都是相對的,不同病情就有不同的配伍。好無奈,我們喜歡道聽塗說。「高人」利用報章傳媒,吹一吹、捧一捧,很容易瞞天過海。然這邊廂,那些默默耕耘的高手,卻無人欣賞,水清無魚。
哪練功真的沒有速成嗎?真的沒有。你能掌握好的方法,在明師指點之下,你不用走彎路、走寃枉的路,節省了許多時間,比人快到位,在最短的時間到達終點,那就是「速成」。
世界上所有工夫都是從不斷重覆的動作開始,沒有這個基礎,不會有更高層次的得著。這個以勤力操練為核心的基礎鍛鍊,很容易嚇走存有急功近利思想的人。
關鍵在重覆練習
根據腦科學的研究,重覆練習可以重塑大腦神經元及其網路,不斷重覆的動作,絕對能加快大腦與肢體的傳送,省減思考程序,讓工藝在更短促的時間內完成。這就解釋了拳擊反應不經思考,能在極短的瞬間完成有效擊打動作的原因。
肢體動作的重覆,會使腦皮質區的神經細胞生長,從而變厚變大。一位鋼琴家的手指皮質區,比常人大得多。當他要演奏樂曲時,他是「不用腦」的,手指就這樣那樣彈跳。只是,他花了數以萬次、經年累月重覆的鍛鍊,才達到這神級的藝術表演。
人類的結構存在許多限制,這些限制需要用功才能踰越。如果大腦與肢體的連結以一定模式維繫,我們怎能期望自己的大腦一下子就懂得處理問題,且處理得比常人高出多倍的效驗呢!不論那是甚麽工夫,我們都沒有速效良方,惟有重覆又重覆的鍛鍊,讓體內器官很快地作出適當的反應,與肢體配合,心想事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