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博士。註冊中醫(針灸)。浮針二段。曾任《信報》、《Capital》專欄作家。曾兼教於中大專業進修學院、中大中醫學院、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香港道教學院、國際道聯會等。影視專輯見於RTHK《健康新文化》、《修行》、《功夫傳奇》、《道通天地》、《講東講西》。

 

氣 療 百 病 03. 用氣耍太極拳

日期 : 2012-11-16
信報 專欄
氣療百病
袁康就博士

你練太極拳的目的是甚麼?目的可能是以下一種:「太極拳是一種氣功,我要煉氣。」「太極拳是健康運動,我想保持健康。」「太極拳主要用作自衛,我學來防身。」

眾多目的當中,我相信很多人對第一種抱有興趣,可沒有太多正確認知途徑。《張三丰太極拳論》提及打拳「氣宜鼓盪、神宜內斂」,並明確指出「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就憑這兩段文字,我們可大概知道,若太極拳打得好,氣的處理至為重要。如何用氣耍太極拳,應該是所有習練者必須關注的事。

甚麼叫「氣宜鼓盪」?從肢體運動看,一切拳擊動作都必須由內氣鼓盪出來。這個鼓盪可快可慢,在生死相搏的一刻,當然是行拳如閃電,攻擊手腳必須用快速鼓盪。當我們練習時,我們要在慢動作當中學懂手腳活動由丹田鼓盪而出。那麼,怎樣才是丹田鼓盪呢?小腹、腰胯部位是「摩打」,手腳運動全賴這個摩打主導。拳頭有勁,全由摩打發勁。「主宰於腰」的意思就在這裡。

氣貫穿全身

不過,腰是主宰,拳頭得力,箇中可有傳導上的誤差,送到拳頭上的力勁可能不是百分之一百。那些遺失的力勁,或許來自某部分關節或肌群的僵硬,所以,行拳時必須全身放鬆,讓氣貫穿無阻。這就是拳彥所謂「節節貫穿」。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凡病皆因氣有所不通,有所滯礙。氣能暢通八達,則多安少病。我們既然以養生為耍太極拳目的,就要用氣去耍,成就氣通全身的效果。當行拳熟練,氣由腳而腿而腰,成完整一氣,那就踏入養生的門檻。

要用氣耍太極拳,就必須在具體行拳中,把三種根源的氣練出來。一是地氣,二是丹田之氣,三是橐籥之氣。

「地氣」是指地心吸力。我們要好好掌握地氣,將之傳遞到拳頭上,沒有絲毫遺失。如上文所述,關節和肌肉節節貫穿自不待言,我們還要盡量借力,叫「採地氣」。這個採地氣方法,很像跳水運動員如何利用跳板的反作用力一樣,當我們腳板往下一撐,就決定了出拳力量的多少。

提升健康質素

當地氣上傳,作為中途站的小腹及腰胯,可以改變力量的傳遞方向。這區間的功能,叫「丹田氣鼓盪」。第三種「橐籥之氣」來自提肛閉息。提肛閉息是上封下閉,形構出一個風箱,即橐籥。當這個封閉虛間的內氣受壓鼓動,氣便生成,能量由此出。在搏擊中,當我們一拳打出,拳盡的一瞬間,提肛閉息造就橐籥效應,經小腹丹田鼓盪之配合,拳勁自然以倍數增加。

這三種用氣耍拳方法,僅屬於力量來源,還未提到肢體移動與內氣的配合,後者留待另文探討。然而,練者若能掌握這三種用氣方法,太極拳有進步之餘,健康質素的提升將更明顯。

<完>

Related Articles

進 站 人 數

0221242
Today: 16
Yesterday: 10
This Week: 16
This Month: 548
Total: 22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