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袁康就博士
註冊中醫(針灸)、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內丹氣功課程導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兼任講師
2016年5月
二三百年前,陳家炮捶還未改名為「太極拳」,當時沒有所謂「太極拳」的「太極」哲學,更沒有「丹田」及與丹田有關的詞彙,今人習練太極拳,卻把太極拳與丹田扯上關係。
太極拳與丹田連結後,太極拳給人的印象好像髙檔些,似乎更具文化內涵,散發出一股濃厚的哲學氣息,這都使太極拳成為與眾不同的「髙級」拳派。
太極拳拳理有丹田一義,最早出自王宗岳〈太極拳論〉,文中有「虚領頂勁,氣沉丹田」。後來陳鑫(1849-1929)《陳氏太極拳圖說》有「氣歸丹田」的「內功」。近人顧留馨(1908-1990)與沈家幀(1891-1972)合著的《陳式太極拳》及顧留馨本人著的《太極拳研究》中,都有提及「丹田內轉」。陳發科(1887-1957)在演繹陳鑫「氣歸丹田」時亦有具體說明「氣沉丹田」與「丹田氣」的用法。至於現代人,不談丹田好像不懂太極拳,發展非常詭異。
道家的丹田內氣
丹田氣本來是道家內丹修煉的詞彙。內丹修煉有上中下三個丹田的說法,代表著對「精氣神」不同階段的鍛鍊。太極拳的丹田氣是指下丹田之氣。下丹田是臍內三寸,藏氣之所,又稱「火爐」。當我們打坐煉氣,第一階段起動的就是這個火爐,又稱「點火」。
點火主要來自「閉息提肛」。即是說,當我們閉息提肛,臍內的下丹田便會萌生暖熱的陽氣,此陽氣結聚於方圓三寸之臍內,可影響前小腹、後腰胯。當陽氣熾盛,此丹田陽氣會自然升騰,煉者亦可用意識配合功法把陽氣沿脊「過三關」。
太極拳之丹田氣運用,主要在說明「虚領頂勁,氣沉丹田」,具體地演繹這個意思,就是讓發力支架更趨穩固。然下之所以「沉」,上之所能「頂」,氣貫上下,發勁支架就要有所調較。下能氣沉,必須收腹。氣能上頂,下巴必須內收。收腹是丹田氣往上鼓盪的必須動作。太極拳以腰胯為軸,勁有纏絲,由此而延伸出「丹田內轉」的運氣方式。
太極拳的丹田內轉
丹田內轉是太極拳把內氣發放或傳遞的過程描述。太極拳以至其它拳擊,出拳發勁必須借地氣,在瞬間爆發而出。在傳送地氣的過程中,地氣須通過腳掌上傳及膝,接於中軸腰胯,循背肌上膊,再橫行於肘臂以及掌指。整個力的傳遞,是螺旋型的,所以,太極拳的丹田內轉,就是一個螺旋形態的發力路徑。
不論我們用甚麼丹田氣、氣沉丹田,或者丹田內轉等等抽象概念來說明太極拳擊打技巧,人體支架的建構才最實際,簡單地講,練者要掌握三件事:收腹、螺旋型鼓盪及閉息提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