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袁康就博士
註冊中醫(針灸)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內丹氣功課程導師
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兼任講師
2017年6月
有同學提問:「打坐應該愈坐愈熱還是愈坐愈凍?」她好不明白,她過去所學的打坐,大伙兒都以凍為好,為何袁博士第一天就說氣功打坐以熱為尚、身體寒凍是不合格呢?
這個問題不會出現於道教內丹氣功學,從中醫角度去理解亦不難明白。只是,這問題可能來自其它宗教的修行理念,而每個宗教都有不同的取向,怎樣選擇必有其箇中意義。
如果我們以內丹學的修煉模式去打坐,我們對氣的變化必須有極高度的關注。氣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中醫論氣治病,譬如腎氣、肝氣、胃氣等,病有深淺而氣有浮沉,氣行路徑以成經絡,氣不通則痛或病。打坐所煉的氣,與中醫養生文化所說的氣是一致的。
能量提升調補虧損
如果用現代語詞來描述「氣」,我們或可以用「能量」(energy) 說之。氣血兩旺就等同身體健康,那就是說,我們體內各器官及器官與器官之間的協調功能和各方面的能量都在應有的水平。
煉氣的初始階段,是把虧損已久的氣提升。根據《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人的生命力高峰點是男32歲(4x8) 、女28歲(4x7) ,過後便逐漸退化和虧損。打坐是對應於虧損的作出增補,提升能量至應有水平。
這初始階段所煉的氣是陽氣。初學者由零開始鍛煉,或許你的身體健康狀況低下,陽氣不足,則打坐煉氣可以壯陽,煉出陽氣便能轉寒為熱。倘若你的健康狀況良好,煉出的陽氣可營運全身內外。當然,餘陽可以是病;不過,你有明師指點則可將過剩的陽氣轉換成液,亦即內丹學的「氣多能生液、液多能生氣」的體內變化。
陽氣從下丹田開始鍛煉,叫「點火」。陽氣旺盛則下腹暖熱,熱感可延伸至後腰「下關」。煉者絕對不會感覺到陰涼。
上乘工夫熱過清涼
丹田有三個。下丹田為臍內三寸。中丹田為兩乳中間膻中穴內三寸。上丹田為泥丸宮,兩耳中間而腦幹上端。煉氣上腦比甚麼都重要,因為上丹田才是出神入化的位置。回到問題,煉功有否寒涼感?有的。當我們依法行持,上乘丹法中有一關鍵性的時段,叫「十魔九難」的性功考驗,是連繫著海馬、前額葉、前扣帶廻與杏仁核之間的網路起動,隨著陽炁膨湃(陽氣已轉至陽炁),一旦心隨魔境,便會「走火入魔」。如果心無所住,恬淡無為,則熱過清涼,儼如大雨淋漓,一陣陰涼遍佈全身。這是煉上乘功法的最後階段。要注意,初學者是沒有資格走火入魔的,更不會有陰涼的現象發生。
(完)